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心里,大约有一周的时间了,很想要跟我的搭档探讨,却一直不得空,终于有一点点时间跟他进行探讨。很感谢搭档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起我的电话,所以有这样一个搭档,也许我们真正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只要我愿意找他,都能找得到。只要我有需要,他就在,这是我的幸运。
在交流过程中,在我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叙述的时候,搭档静静地听着,不打扰。后来进入疑问环节,搭档就不断的按照他的思路引着我走,我不停地跟他争论,质疑他,想要他重新按照我的思路走,可是搭档的力度是很大的,我争不过他。而且他的很多说法,我嘴上不认同,心里却是认同的。
搭档问我,你担心什么呢?你为什么没有办法呢?你凭什么认定他是不正常的?我觉得他是很健康的,而且他还是很有力量的。你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了吗?
新生判断标准只是用来判断对方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咨询人群设置。但是,生活中的人,有些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有必要做判断吗?尤其是某些特殊年龄阶段、特殊情况的人群,对他们进行诊断的意义何在?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如何开导他们呢?
一定要把人当人看。
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老人是老人,小孩是小孩,病人是病人,他们都是普通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来访者,不是求助者,只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或者只是身边的邻居,甚至是熟悉的陌生人。见到了,拉拉呱,聊聊天,我们顺着他的方向,本着积极的态度跟他互动,也许会让他更加积极呢,这不也是功德圆满吗?
见了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情况下可以顺着说,什么情况下可以反着说,锻炼的是我们跟普通人打交道的能力,也能提高我们的咨询水平。见了老人就说老人的话,见了小孩就说小孩的话,探望病人,该跟病人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一种能力。
生搬硬套,活在理论中,活在套子里就太过刻板了。
是的,突然之间,我发现我太过于刻板了,我好像变成了活在套子里的人。凡事太较真,活成了假人。
对别人的事儿,我为什么一直这么纠结呢?别人如此的行为、情绪激活了我的什么情绪呢?
搭档犀利的指出,是不是激活了我的分离焦虑,或者是“死亡焦虑”?
想一想,再想一想,是的,好像是再次激活了我的死亡焦虑,我对死亡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我很少直接开口谈死亡,大概就是不能面对死亡,不能接受死亡吧。
也许,我曾经平静的近距离的接触过死亡,面对过死亡。那一刻看似是平静的,只是外表的平静而已,内心却是波涛汹涌。不哭不闹,“平静”以待,内心早已悲伤逆流成河。
新花新叶嘴巴上说着不怕死,真的不怕吗?其实怕的很。
怕什么呢?怕自己会孤单单一个人,是的,如果只有我自己,我会觉得被抛弃,很孤单,会觉得冷,浑身都冷,被埋在冰天雪地的感觉。
那种感觉什么时候有过呢?
好像有过那样的经历,那是很可怕的,不能面对的。
......
......
每个人都怕死吗?
别人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怕。怕死怎么了?
怕死怎么了?我怕死。
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带着投射。不要先问是别人怎么了,而先问自己怎么了。如此,更好的了解真实的自己,直面真实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