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生到现在,我已经度过了18个中秋节了。
中秋,意味着团圆,庆幸的是,尽管18岁的我已经开始了远在广州的大学旅程,但我还是能够幸运地买到车票,和一大群渴望归家的人们回家。这算是一种其他人难以体会到的归属感吧。车上的面孔,都很陌生,但不冰冷,每个人都洋溢出能够归家的欣喜之情,我在拥挤的人群当中,被熟悉的温暖包围着。
随着列车的晃荡,不禁又想起了自己初次离家时的日子
彼时的我仅13岁,刚刚脱离了美好的小学,被推入到完全陌生的初中环境中。陌生的同学、如山的作业、坚硬的床板像石子一样砸过来 ,令我无处躲藏。每每自己忍不住伤心的时候,我都安慰自己:“别担心,会好起来的,不会总是这样的……”我默默地从一个又一个的周一支撑到周五,等待着周六早上的公交,把我载回熟悉的家。
不久以后,我不再用“支撑”这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在学校的时光,而是用“享受”。陌生的同学逐渐变成了好兄弟,作业也随着自己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妈妈也给我买了一块舒服的床垫……生活渐渐地好起来,我慢慢地适应了没有人处处照顾我的日子。在那时,我反而觉得以前在家里处处受父母管束的日子是没有挑战性的,只有自己的坚强和独立,才能挣脱在你脚上的绳子。
有时候,我也未免会想家,想念家里比学校大得多的私人环境,想念自己的亲人……更重要的是,我会想念这个家的本身。家其实不单纯是一栋房子,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把每位成员都串联在一起,享受着专属于一个整体的温暖。我庆幸自己能够早早明白这一个道理,它令我切身体会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
高三是每个高中生最特别的一年。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学校每周只给我们半天假。我非常理解学校的做法,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们回家的时间渐渐地少了。之前的每周一次,转眼间变成了每月一次。
为了自己的在一方面的长进,必须要舍弃许多东西。当我做题做累了的时候,我习惯眺望远方的山,每当这时,我不免会想起家里的点点滴滴,却发现自己对家里的印象已经开始模糊了。我的同学告诉我,他好想家,但我不能说“我也是。”,这样的话,他会更想的,我只能说“别想了,回去学习吧。”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上写道:地坛,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可能认为我不是一个恋家的人,其实我是,只不过有些事情,适合收藏,不适合说出来罢了。
我的高考成绩平平,但也算是为自己的中学生活画上了句号,之前的我多么希望能早点结束啊,可到了要分别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是有多恋恋不舍。转眼间,我就来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大学。
如果有人问我:“大学生活好吗?”,我会回答:“好。”在大学生活的短短几天,我明白了所谓团圆,其实可以不仅仅指与家人,还可以指与自己的朋友们,中秋节的寓意并不是狭隘的。所以就算是回不了家的朋友,其实也不用感到遗憾吧,毕竟,我们的世界除了亲人,还有同样爱我们的朋友呢。
这几天的朋友圈,一直都有朋友间一同出去玩的照片。远在外省的朋友,就算不能与家人在一起过节,也能通过发达的互联网,看看那一幅幅亲切的脸庞,更何况,还能有自己新认识的朋友陪伴着你,这也是一种另外的团圆吧。
列车缓缓进站了,再过一会儿,我就能踏上家乡的土地。我仿佛能看到家里饭桌上放着黄澄澄的月饼,黑色的芋头和菱角,还有那些我想看到的人……
我希望在与家人赏月的时候,能有一阵轻风,它吹过悠闲的人们,吹过苍老的榕树,吹过远在他乡的她,吹过爸爸泡的、热热的柑普茶,最后吹过我的脸颊。然后我能觉察……
夏天已经结束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