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的出生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祖国翻天覆地、震惊世界的变化。回想四十年心中感慨万千,民以食为生,那就从吃饭说起吧。那个时候常吃的饭,姑且称其忆苦饭吧!
忆苦饭之一—炒玉米面疙瘩
早晨打豆浆剩下的豆渣,我灵机一动,加了玉米面,用筷子搅拌成疙瘩,加上葱末、五香粉、盐放在锅里炒了,出锅时香味诱人,儿子回来我给他吃,因为第一次吃倍感新鲜,儿子狼吐虎厌一扫而光,嘴里不住念叨着“好吃好吃,这是什么饭呀?”我说“忆苦饭”,忆苦饭是那个贫穷时代的产物,对于吃惯了粳米精面的现代人,就像见过了大家闺秀突然来一小家碧玉各有各的味道。
简单一餐勾起我无限遐思。我想到了古稀之年的妈妈,想到了童年贫穷而又快乐的日子。忆苦饭不仅仅这一种吧!
我做的忆苦饭与妈妈做的天壤之别。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七八十年代没有现在的温室种植技术,工业化生产的无机肥料也很少用,因为在那个年代连温饱尚未解决,更没有钱来买化肥了,粮食蔬菜都是靠养家禽家畜的有机肥。俗话说庄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那时候因为小麦产量小,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面。就是这个玉米面在母亲的细心烹调下成了让我怀念至今的美味。
今天的忆苦饭是其中之一。做法嘛却又有很多种。主料都是黄色玉米面。阳春三月的曲曲菜、四五月的榆钱、槐花、荠菜、蒲公英、六七月份的黄须菜都成了黄金玉米粉的好伴侣。母亲利用农闲的时间亲自去采摘野菜。拿回家仔细得择出嫩的,去掉根茎,留下嫩芽叶或者是嫩的槐花、榆钱。再用清水冲洗掉泥土的清香。大概洗个四五遍吧。然后用刀切碎,拌上玉米面,放上自家园子里种的小葱或用油炒或上屉蒸。待熟后打开锅盖的一刹那清香扑鼻,装到浅口的盘子里,金黄点翠,再拌上香菜、小葱、香油、爱吃辣的浇上辣椒油,那就是当时的人间美味吧,贪吃的小孩子口水早已流下来。
四十年依然可见的景象—冬日枝头的喜鹊忆苦饭之二野菜团子
野菜团子是儿时的又一美味,初夏骄阳将春日的斜风细雨扫尽。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一会儿说变就变,东边太阳还在头顶,西面已乌云密布。倾盆暴雨过后,田间地头的黄须菜、扫帚菜在一夜之间似乎长大了许多,叶片泛着水珠,嫩得似乎滴出绿汁来。于是,婆婆阿姨们三两个搭伴儿去采摘。边择菜边聊着家长里短,这也是农闲时的一大乐事。
回家后用清水洗净,切碎,配上切碎的木耳、鸡蛋、虾皮,然后加入调味料,美味的馅料就调好了。野菜团子和面也是有技巧的,面以玉米粉和小麦粉2:1配好,加以酵母,等面半发的状态就可以做了,用面包裹上馅料,团的圆圆的,上屉蒸熟。掀开锅盖的一刹那,黄灿灿的野菜团子伴着袅袅升起的水雾,色香味儿俱全。不爱吃玉米面的孩子也能吃上两三个。至今日,野菜团子已成为有益健康的绿色食品,并且登上星级酒店大雅之堂。
每次吃到野菜团子,想起的是儿时的自然而又纯朴、泛着泥土青草香味儿的幸福时光。
忆苦饭之三——金银饼
改革开放前村里的土地归村里集体种植,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化肥农药,庄稼全靠施有机肥,主要的有机肥来源是家禽家畜养殖。而家禽家畜以米糠和麦麸、野菜,没有饲料,长得慢,养殖数量有限,因而肥料就显得弥足珍贵,主要用来种植蔬菜。再加上集体种地,即吃大锅饭,农民缺乏积极性,因而粮食产量也低,至于小麦产量就更低了。家里每年分的几十斤小麦不够一家大小十来口人吃一个月的,因而只能用在年节,或者招待客人,或者孩子们实在想吃白面了,用来解馋。
于是就有了金银饼。所谓金银饼就是以白面为皮,以玉米面为心儿做成的。从表面上看就是白面饼,实际则不然。金银饼的做法简单,即以白面先做成普通烙饼,玉米面加入葱花、花椒粉、香油、盐、食用油再加水调成面馅儿,放入预先做好的白面饼坯上,包裹起来,擀成圆形即普通烙饼的样子,饼铛上涂油,待锅热时上锅烙熟,出锅时油渍渍的,又香又脆。这样既可以让全家打打牙祭,又节省了小麦粉。简单一食,粗粮细作,也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在艰苦的日子里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虽然物质条件匮乏,老百姓仍然可以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于现在,有着不一样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