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空旅人
用新的视角读历史——学施展《中国史纲》有感

用新的视角读历史——学施展《中国史纲》有感

作者: Vincent1897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15:15 被阅读257次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喜欢读历史的人,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从战国到三国,从大唐到大清,个中人物和故事多少都能说上一二。而直到听完施展的”中国史纲“,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历史观或者建立的历史框架是多么的弱爆了,因为它不仅是相互割裂的(朝代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关联)、而且是浮于表面的(主要由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构成)、更糟糕的是它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之上的(更相信制度优劣论和英雄决定论)。

    而同为理工科出身的施展老师,却能突破常人往往容易陷入的思维陷阱,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广的空间视角以及更深层的运动逻辑重新解构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历史,大呼过瘾之余更是受益匪浅,权且抛出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砖头以为分享。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句大家从小便耳熟能详的经典论断在阐释中原和草原相塑相杀的历史过程尤为深刻。可能大家从来没留意过,中国的长城跟地理上400毫米等降雨线有着惊人的重合度,这是因为这条线决定了南北两端完全不一样的经济结构,进而演化出完全不一样的政治结构和生存逻辑,所谓长城只是为了减少两种文明冲突的一个证明。

    我们从草原这个视角来体会尤其明显,降雨量的不足,导致北边无法形成定居化的农耕生活,游牧方式的效率更高;然而游牧的生存方式导致收税成本太高,因而草原很难形成强大的中央财政,自然就不能供养跟中原一样的官僚系统,所以部落制成为草原常态的组织结构,因为其治理成本低(相比之下,西藏高原的经济基础更为薄弱,因而采用了宗教这种治理成本更低的组织结构)。

    由于中原在秦汉之后实现一统,传统的南北贸易体系被打破(中原的太平对草原战马需求大幅减少),草原需要靠劫掠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原有的小部落得以聚拢成像匈奴、突厥这样的大帝国,南北战事也由此而生;对战争的依赖导致上阵杀敌成为了草原大汗的必备技能,所以便产生了兄终弟及的传承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胡虏无百年之运,因为等第一代兄弟都死了以后便天然形成了继承危机,分裂往往随之而生。

    从这个逻辑出发也更好的解释了中原文明为什么无法真正统一长城南北(南方步兵天然战斗力不及北方骑兵,即使偶有胜利又无奈治理草原的成本太高),而元、清、以及大唐(我们先得承认隋唐是胡人北魏政权的延续)由于既懂得草原的治理逻辑,又掌控了中原强大的财政,足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以及强大的北方军队,也足以实现父终子及的稳定继承体系,从而建立横跨南北的二元帝国。

    贸易是最低成本的繁荣工具


    以前我们判断战争的起因往往是基于各种矛盾的不可调和,而读完《中国史纲》,我更愿意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衡量战争与冲突,也就是说战争的起因是发起的一方认定战争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而冲突或矛盾只是催化剂而已。如果有其他收益一样甚至更高,而成本反而更低的方式的话,估计没有哪个政权愿意选择战争的方式,而这种更好的方式无疑应该是市场贸易。至少从简单的算术就能看出来,战争损耗双方价值,而贸易可以实现双赢。

    前面也提到中原在大一统之前,北方是没有强大的游牧帝国的,因为南北一直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可以互通有无。而一旦中原开始限制贸易,北方游牧政权便发现战争的收益要远大于糟糕的现状,也就不可避免的开始发动南侵。而为了提高战争的胜算和效率,小部落便自然而然的凝聚成帝国,纵然汉武帝雄才大略,可终其一生穷兵黩武依然未能改变其内在的规律。

    再看宋辽之间,澶渊之盟之后,虽未实现完全自由的贸易体系,依然有频繁持续的朝贡贸易作为补充(期间双方互使三百八十次之多),加上辽国一直占据幽云十六州,本就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这就促成了宋辽之间长达百余年的基本和平以及宋时中原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衣食无忧更有基础仰望星空)。

    再到近代清末,两次鸦片战争起因皆因清政府限制贸易或者开放不足,各种战后条约除了割地赔款,竟不约而同地要求清政府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以及给予更多的贸易便利。这也促成了清政府实现了在甲午战争之前长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历史有其固有的演化逻辑


    这句话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来历史是自然演化的,并非我们所通常认同的由一些特定英雄决定的,时势才能造英雄,若是逆势而为,更强的能力也只会造就妄人;二来这其中历史有着其内在的演化规律和逻辑,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比如胡虏无百年之运,再比如中原王朝的世代衰落。

    施展老师将历史的第一性原理归结为欲望和秩序。欲望是内在动力机制,利益越大越好,权利越大越好;秩序是外在约束条件,决定了你获取利益和权利的可能性以及其中的成本。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便是各个博弈主体达成均衡和妥协的结果以及过程,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历史运动逻辑。

    而在其中,气候变化和技术变迁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同样开科举士,隋炀帝便无法达到武则天的效果,因为前者没赶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红利,知识传播依然是上流社会的福利,选来选去还是这些豪族子弟,因而没能形成对抗豪族的政治力量却反而被其推翻。而同样作为二元帝国的元和清,前者就没有后者那么好的运气,元末遇到的小冰期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其成为了最为短命的大一统王朝。


    受制于篇幅,这里所列所具大体还是有所粗浅。呼应开头,也算抛砖引玉,希望读到此文的同学能产生更大的兴趣去深入理解我们的历史。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何以不为之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新的视角读历史——学施展《中国史纲》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l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