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书摘
《深度工作》 是信息碎片时代管理自控力、专注力、精力和时间的超级指南,是在信息时代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适合谁读
1.想提高工作效率的人
2.意志力薄弱、容易放弃的人
3.哲学爱好者
关于作者
卡尔·纽波特,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 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学什么?通过深度工作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些经历:聚精会神工作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推销电话打断了思路;一场重要会议中你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于是赶忙用手机回复。你认为这些状况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案很可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你错过了某些重要细节。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掌握专注工作的能力和技巧,一次只做一件事。我们必须学会深度工作。
什么叫深度工作?首先,你要在工作的时候远离手机。今天的文章将从工作方法、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隔绝干扰这四个方面,为你提供深度工作的法则。掌握它们,你就能在工作质量和速度上突破自己的瓶颈,不再深陷低效的忙碌之中。
你还将发现:
· 什么样的人最先被人工取代;
· 为什么呆若木鸡的状态是高智商的体现;
· 为什么自我封闭之后可以达到极佳的工作状态。
一个人独处,有助于深度思考
在瑞士圣加仑,靠近苏黎世湖的北岸,有一个名叫“伯林根”的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这个村庄被世人了解,源于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这个名字,不仅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对于人文学科的学者,也是如雷贯耳。1907年荣格开始与其老师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但后来两人因理念不合,分道扬镳。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他,学说也遭到严厉批评。他只好辞掉大学教职,到处游历,专心研究自己的分析心理学学说。1922年,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一经面世,就引起心理学界轰动,而他也一举成为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家,随后他住进了在伯林根搭建的塔楼里,迎来了近三十年的学术爆发期。
伯林根的塔楼其实是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没有任何休闲的设备,甚至连壁炉和油灯都没有。在一次印度之行中,荣格发现当地人有在家中开辟冥想屋的习俗,他便在距离家不远的密林深处,搭建了这个石头屋子,供自己私人办公和学术思考。
荣格早上7点开始在塔楼里度过两个小时不被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在石屋中冥想或在田地里漫步思考。塔楼中没有电,因此,当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荣格的家人吹起号角,喊他回家。
卡尔·荣格成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这座塔屋也成为荣格学术黄金期最忠实的见证。这座冷冰冰没有壁炉的房子,赋予了荣格至关重要的技能:深度工作的技能。
我们曾被一个谬论洗脑:只要获得足够精神动力和空余时间,每个人就可以瞬间转变自己散乱的工作生活。其实不然,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难以自然习得。连荣格都需要在偏僻不被打扰的林中建起一处隐居所,以保证长时间的高强度深度思考,那么,面对移动互联网打造的诱惑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共同努力构建一座“伯林根塔楼”,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并真正认识到——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的生活。
深度工作的技能都有哪些?如何掌握这些技能,提升工作效率呢?这本书中介绍了四种工作哲学思想和四种工作行为准则,将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节奏,搭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伯林根塔”,从而在与人工智能的岗位博弈中,获得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保持专注
三十年前,北京第一批商品房兴建,电梯成为高端配置。为了方便居民使用,每部电梯会配备一名电梯工。工作职责就是穿上好看的衣服,带上白手套,帮大家摁电梯楼层,三班倒夜以继日地工作,看起来很辛苦。但随着时代发展,电梯的普及,电梯工逐渐从年轻活力的小姑娘变成了居委会老大妈,从站着到坐着,从随处可见到现在只有可能在三甲医院繁忙的电梯里才能看见。这样的故事讲给九零后听,很难被理解——按电梯这样简单的动作竟然还需要操作人员?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将会步电梯工的后尘。点钞机的出现,银行柜员基本上不需要训练辨别假钞和数钞票的基本功了;而电子支付的出现,连银行柜员都快消失了;超市收银员也在和智能购物车争抢着有限的工作岗位;而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让出租车司机感受到凛冽的寒意。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将会抢夺大部分肤浅工作的职位。
肤浅工作(shallow work),指的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思考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开展。此类工作不会为社会创造新价值,容易复制。在极度肤浅工作的环境中置身过久,将永久性地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信息时代,网络工具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我们从深度工作环境转向肤浅工作环境。随时可能弹出的新邮件、不断刷新的社交媒体、无穷无尽的新闻占据了我们太多的精力,让我们的关注力被事务性的活动打散,难以聚焦,造成了“工作忙碌却没有成果”的日常状态。
深度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在新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新技术的普及和机械自动化的实现而焦虑和恐慌。然而,还有一批人,不但能够生存,甚至还能变得更有价值,获得更大回报。这批人集中在三个领域:高级技术工人,超级明星和资源所有者。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智能时代的赢家特征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产出质量和效率方面都达到顶尖层次。
这两项核心能力的建立,都依赖于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deep work,指的是在思考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的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提升个人技能,并产出新价值。这种技能和价值都是无法复制的。
深度工作是提升个人价值不容忽视的。那么,提升个人价值的关键制约因素是什么呢?作者在研究了学术论文高产的大学教授发现——深度专注力成为区分英才和庸才的重要指标。
根据作者本人的经历,工作时间远低于同研究所的工作狂,但产出却遥遥领先,在智商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能够解释这种矛盾的只能归结于密集无干扰的工作持续脉冲,并充分阐述了如下生产规律:
高质量的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作者观察了同办公室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的教授,这位教授还未到法定喝酒年龄就被麻省理工聘为终身教职。这位教授有时坐在咖啡公共区域,盯着白板上的标记看,四周嘈杂的环境中,他能持续三四个小时,安静的,盯着公式看,呆若木鸡。作者吃完午饭,他还在盯着看。他不上社交网站,也不回他人的电子邮件。但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他在SCI(中文名《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上发表了16篇论文。
其实,这种“呆若木鸡”的现象在推动人类文明史大幅前进的高智商群体中很常见。大科学家爱迪生,在同事的提醒下去吃午饭,谁知掀开锅盖之后才发现:水花中飘起的是自己珍爱的怀表,而怀中口袋里揣的却是一枚鸡蛋。原来他全神贯注地思考一个物理难题,误把怀表当鸡蛋放入了锅里。
而中国古代有名的书圣王羲之,也因为深入思考,在吃上闹过笑话。王羲之被老师卫夫人批评说,他写的字是死字,于是王羲之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每天观察鹅行走的动态,终于有所领悟,这里候书童给他端来了饭菜,可以王羲之还正沉浸在刚刚领悟的书法意境之中,不断揣摩,手里拿着馒头,心头想的却是书法,信手就把馒头蘸上墨汁,挥舞着就送进了嘴里吃得。
你看,他们能推动人类文明史大幅前进的原因,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我把你们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思考了”。
因此,提升专注度,是你提升工作产出,并建立遥遥领先的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宝。
四个哲学思想,是深度工作的核心
深度工作者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哲学,以指导行为准则。深度工作大致分为四个哲学流派:
1、禁欲哲学。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肤浅职责,以获得深度工作的最大化。此类哲学所主导的沟通原则,简而言之叫——无法联络。所有的精力都将让位于较长的、连续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块儿。马克·吐温在写就《汤姆·索亚历险记》时,绝大部分是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的,期间他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他,除非他自己走出小屋。
2、双峰哲学。
将时间明确分为高强度无干扰的深度工作状态和不追求专注的肤浅工作状态。荣格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在上午进行深度的自我思考和写作,下午则行医问道,与患者们进行深度交流。
3、节奏哲学。
将深度工作整合到日常生活习惯中的哲学,目标是创造一种生活节奏,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选择是否需要深度工作。如在早晨清醒的状态时,完成3000字论文的书写,晚上安静状态下认真读两个小时书。但这种哲学应用起来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现代人的时间不确定性很大,正如我们前文说的那些外来干扰,会经常性地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
4、新闻记者哲学。
只要有细小的空余时间,立刻能转入深度工作状态,就像同时赶多部戏的资深演员空余时间补觉的能力。但是,这种哲学不适用于新手。工作模式的转换,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这不是新手的意志力可以承担的负荷成本。
以上四个哲学方法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混搭,总之,习惯是最好的教化,选择让你最舒服的哲学,往往也是阻力最小,能坚持最久的哲学方法。
而在这四个深度工作哲学中,比较契合21世纪的社会环境,首推双峰哲学。因为没有任何人不需要兼顾自己的社会职责,你可能是团队leader、下属、父亲、丈夫和儿子。动不动长时间玩消失或者完全掌控自己的时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太现实。
采用双峰哲学达到学术顶峰的荣格,并非是一位离群索居、潜心冥想的高僧。荣格离开柏林根塔的整块的下午时间是在他的苏黎世诊所度过。那里非常忙碌,经常接待病人到深夜。荣格还是苏黎世咖啡屋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个平台,荣格与爱因斯坦实现了如同好朋友一般的交流;甚至荣格在大学担任教职的同时,还要妥善安排与传媒界的沟通,课余时间也是不折不扣的“网红”。换言之,走出伯林根塔的荣格与现在数字时代的“超链接”知识工作者很像。将苏黎世换成北京,将信函换成微信,甚至将步行换成航线,我们讨论的就是一位活生生的当红科技公司的CEO了。
采用双峰哲学,日常工作节奏就像一匹勤勤恳恳的骆驼:在自我认知的荒漠中,享受孤独寂寞和冲刺极限的挑战;而在车马如龙的都市中,也能完美地实现不同角色的切换。
实际工作中,要遵循深度工作的四个行为准则
深度工作是一种认知技能,这种技能练习后才能习得。若是将学习深度工作的过程看作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那么四位徒弟的完美搭配是成功最重要的环节。
1 像美猴王一样——养成习惯
孙悟空是西天取经成功最强悍的保证。一声“妖怪,哪里逃!”已得五分气势。火眼金睛一眨,就已识别妖怪,绝对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而孙悟空对任何事物持怀疑态度的习惯,是唐僧能够活着走到终点的真正保障。
养成习惯,是深度工作的稳定前提。
在客观环境,生理和主观心态上确保自己的深入工作状态。如选择安静不被打扰的深度工作氛围,比如名牌大学的图书馆;为深入工作设定一个开始的模式,比如在七分饱后,以一杯上好的咖啡揭开工作的序幕;为这个深度工作的环境投入大手笔或建立仪式感,如租用豪华的五星酒店的写作空间,选用上等的纸张笔墨,或者读一本重要的书之前先焚香、沐浴、更衣等;将关注点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抓住引领性指标等。对能培养出深度工作的习惯要勇于尝试,一旦养成,将极为深远——对引导深度工作的习惯来说,这是一项对大脑郑重的承诺,即将创造有意义事情的承诺。
2 不要学猪八戒——远离强刺激
天蓬元帅可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反腐对象,放到今天估计会出现在打虎名单中。他因调戏嫦娥丢了官职,被贬下凡间。在取经的路途中,因涉“三俗”常常给团队带来麻烦。他对所有事物都表现出的好奇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
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更倾向于拥抱高刺激、低价值的事件,而远离低刺激、高价值的事件。因此,被新鲜新奇的事物吸引是人类本性。科学家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寻找新刺激,随时置身分心状态,那么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将很难摆脱这种陋习。更具体地说,当你习惯了用智能手机来打发每一秒无聊时光,如排队,等电梯,餐厅坐等朋友的时候,你的大脑已经被重新编排,粗鲁的说,这就是美国纳斯研究院所定义的“心智残疾”。此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胜任深度工作了。
你该怎么做呢?试试冥想,在身心劳作而心智空闲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一项有明确目标的思考项目上。根据生活环境不同,这个思考项目可以是一篇演讲稿,一次聚会安排,甚至打磨一项商业策略。这种尝试是为了抵御分心而采用的,它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注能力。正如大家熟知的乔布斯,数十年来虔心学佛,每当有重大的决策和思考,他都会进入自己的禅室,进行深度的冥想,可以说乔布斯的设计和经营智慧与他坚持不懈地锻炼和提升自己深度工作能力的冥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3 像沙僧一样——远离社交媒体
《西游记》中沙僧的经典形象是挑着担,经典语言是“二师兄,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他一直扮演一位尽职的办公室主任的形象,任劳任怨,沉默寡言,远离是非。深度工作中,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应该是沙僧。
戒掉社交媒体,治疗手机癌,远离能轻易影响自我情绪和思考的因素。
社交媒体戒除是一项不可承受之重么?看看这条法则吧:
80%的效果源自于20%的行为。
根据这条准则,请你审视下:社交媒体给自己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是愉悦,是影响力,是销售力还是关系网络?所带来的裨益是否大于其割裂时间所带来的深度工作的潜在损失?如果是否定的答案,那就删除或减少此社交网络的使用;若是肯定,就请按照二八法则规划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
4、像白龙马一样——对工作深度下潜
如果评选《西游记》中最恪守职责的员工,孙悟空好几次负气跑回花果山,猪八戒动不动被女色诱惑,脱离本职工作,唐僧也在女儿国中动了凡心差点还俗,沙僧应该是一位最佳员工,另一位就是白龙马。他俩对工作尽职的态度是取经团队坚持走到终点的物理保障。
白龙马对工作的深耕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一件事做到底。
对比我们现在的工作状态,很多人一天下来,就像看管婴儿的保姆一样,难以看到工作成就,精力上却疲惫不堪。肤浅工作对大脑造成的痕迹就是这样的效果。
你可以将一天的工作内容详细记录下来,看看哪些是占用注意力的肤浅工作。实际调查发现,我们的一天大部分是浑浑噩噩,对时间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如果能做好以下几点,减少肤浅工作的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思考上,至少,一天下来你的大脑会轻松很多:
做好每天、甚至每小时的工作规划;
定量分析每项活动的深度;
下班后立刻结束工作;
拒绝无效社交;
教会别人深度思考,不要事事躬亲。
总结
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社交使我们获得幸福,而工作使我们获得价值。如何平衡幸福和价值,分配好投入在社交和深度工作上的精力,这是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我们穷极一生要做的事情。
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用哲学指导实践,在习惯的驱使下,远离无效社交,摒弃肤浅,获得深度工作的“下潜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伯林根塔”,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最后,送上知名科技记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深度工作》金句:在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是对匠人精神的一种呼唤。
在这个以快为先的信息时代,具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日益稀缺,只有掌握了深度工作的能力,才能在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