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以下场景:
教室
“我今天发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很特别”
“这不就是追求中庸吗”
“......”
办公室
“我突然觉得大学学的知识好有用啊,比如说...”
打断
“大学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作用不大吧,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
......
似乎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这样的人,他们愿意回答你的每一个问题,但总是在讨论的开始就“驳回”你的观点,然后再阐述他们自己的观点。
比如将“我觉得大学的知识有用”转换为“我觉得大学所学的知识没有用”,继而再和别人进行“为什么大学所学的知识没有用”的探讨。
成功地将话题转变至他所熟悉的领域,并以这个话题去期待别人的回答。
01.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回应别人,却愿意开辟新话题?
心理咨询师机动在网上这样解释过:
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一些焦虑在。
对那个觉得“大学知识在工作中没有用”的人来说,“大学知识在实践中有用”是一种新的东西。它会挑战我们原有的认知,所以我们会本能地把它当作一种威胁。对议题的修改也许就是为了应对这种焦虑。
这种修改是很微妙的,有时候我们甚至不一定能察觉到它。
可是,如果每次都把新的议题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旧议题,对话就会变成自说自话,表达也会变成自我重复。
02.
如果一直没有意识到自身“杠”行为,会怎么样?
在《三体》的设定中,如果说地球的基础物理学被控制,人类无法再发现新的规律,那么即使再过上千年,我们的科技也无法做出革命性地突破,只能在之前的理论基础上做发展。
为什么?因为人类无法再学习一些新的东西。而只能想尽办法强化你原有的东西。
我们越是拒绝倾听,越是杠,就越强化固有的观念。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突破现有规则,做出创新。
在新媒体行业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去年有个网红账号在某音一夜爆火,我和我的同事开始逐条翻阅他的视频,当我们正觉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们老板瞄了一眼就说,这就是新品装旧酒,翻拍啊。
老板说完,我瞬间失去了研究的兴趣,并且失去了拍摄的灵感。
当你用一个你已知的、抽象的理论去概括这件生动而具体的事情时,这件事里新的、生动的东西也就消失了。事情重新开始变得确定而闭合。
🚶🏻 🚶🏻♀️ 🏃🏻
不爱“杠”的人有什么区别
阿里云教父王坚博士说:
“大部分的人知识结构是不变的,不自觉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纳入到原有的框架中,因为那样不痛苦。而我呢,我一直在打破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演进。”
👩🏻💻
撰文-J
图片- 网络(侵删)
presented b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