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我遇见了苏东坡。
有人提前告知了他便服来访,说从面相上看,他眉眼开阔,气象随意,是一个相当开朗豁达的人。
他随行都在庙门口,一个人溜达进来。
庙中人数不多,香火有些冷清。看起来他的颜色之中有些倨傲,又看见我面色岁数似乎尚浅,就有几分不以为然。
笑着说:“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我请他坐,命人倒茶,一杯香茗端上,满室茶香。
低首看杯中茶叶随着热水气旋飘逸,我轻笑并不做答。
片刻,我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他笑道:“姓秤,秤天下禅师多重的秤!”。
我不说话,站起身来,走出三步之外,对着庭院萧瑟景色,大喝一声,树叶顿时哗哗落下,回声重重。
回首说:“请问,这一喝有多重”,他愕然,笑容褪去,无以为对,礼拜而退。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如无修证,只能是空虚概念。禅学佛理,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够获得的,需要践行。
这些顿悟在生活中的无数瞬间,顿悟之后又能怎样,还是要修行,理顺生死脉络,看淡无常人生,既然人有倨傲之心,怎么能够说真正懂得。
很多人是尘世中没有透彻的蜉蝣,既渴望的是脱离现实社会,又急于找到价值的实现,在挣扎中异化。即便是苏东坡这样的天下名士,也是会在功利现实之中迷惑,所谓的悟需要的不能仅仅依靠言词,也看行动。
《般若经》内说,“法悟自性”,即法空的意思。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等,思想都是建立在般若的基础,只有懂得空,才可以进一步了解。
法,指的是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成,所以为空。无我到空,是真正的悟。
参禅斗机锋,本来用模糊的语言,说模糊的事,总是野狐禅。
般若部经典,一言而尽之,就是说诸法皆空的道理,只是当时学者,使用老庄的无字去解说空字,成为格义。所谓格义,就是用外典,《老庄》《周易》等书说明佛教的教理,所以很难真正摸索到真意。
韩驹的《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文章。”
生活就是虚空,我也是虚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