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百里奚此时匆忙走进来,听得左右汇报,立刻上前一步道:“烛武口辩能士,欲离间秦晋两国之好,君上不可听之!”
“百里子,别来无恙啊!”烛武抬头拱手道,“只是,未辨清形势,便以偏见下此断言,未免,有失贤者风范啊。”
百里奚转向他,似挖苦地说道:“先生也是不减当年,鄙人只是不明,足下一向隐居,此刻怎会来我秦军大帐翻转口舌?”。
烛武并不生气,微微笑着,眼神却无分毫退色。
“郑国乃我父母之邦,生为郑人,当毁家纾难。纵是秦公英明神武,也有偶然迷于当局之时,老夫无意搬弄是非,刚才句句实言,只欲促两全其美而已。”烛武说完便立于百里奚对面,不再言语。
好一会无人答话。
“赐座!”
左右士兵立刻搬来一张军榻,烛武只是扶住,并没有坐下。
秦公权衡再三,侧过脸,尽量不面向烛武,语气早已不再咄咄逼人:“那,以先生之见,寡人该当如何?”
这次烛武并没有着急回答,他后退两步,立于帐中,弯身捡起刚被劈断的那缕白发,收入袖内。环视半周,才接着说道:“出城前,寡君就已拟就国书交予老夫,秦公若肯稍缓眼下之围,郑国君臣此刻便与君立下盟约——弃楚降秦。郑国土地方圆数千里,日后,秦郑一家,贵国如有东方之事,使者往来,辎重粮草交接供给,皆可取于郑国,犹如秦人故地,如此,何乐而不为也?”说罢,从袖中抽出卷帛,端过头顶。
穆公接过,阅罢,看着绢末的郑人国印,低头不语。
百里奚忖度:秦公志在日后问鼎中原,本也无意逞一时之能,毁人宗庙,涂炭百姓,令子孙背负骂名。况且,秦兵精锐皆已调至前线,眼下国内空虚,晋兵又是若即若离,耽搁日久,恐生变数。此刻若能化敌为友,变郑地为我大秦外府,不失为两全之策。
想至此处,抬眼望去,见秦公正看向自己,目光炯炯。对视一眼,百里奚微微颔首。
秦穆公大悦,站起身来,大步走向烛武,伸手道:“寡人适才无礼,望先生勿怪,请上座。”随即吩咐左右准备国印锦帛。
顷刻备齐,穆公道:“我大秦戎马立国,一向言出必信,就依先生所言,此刻便解新郑之围,望后会有期。”当即与烛武歃血为盟,二人举酒,一饮而尽。
礼毕,秦穆公传令:杞子、逄孙、杨孙三名将领,带兵马两千与烛武同去,协助镇守新郑,其余士卒当即整顿,五更班师。
一切安排就绪,秦穆公面向烛武,微微一礼:“先生一片救国赤诚之心,着实可敬,坦荡之情令寡人深感愧疚,贵国有先生,实属大幸,如此,有劳促成两国之好。”于是手捧国书交与烛武,便向帐外走去。
东方的天空已显出微微亮色,远山处,是一层薄薄的蓝。伴着北风,一群大雁从微明的天空中掠过。季节变换,人间又是一秋凉。
12
天刚蒙蒙亮,斥候飞报:城东30里,秦军主力拔营班师。
紧接着,第二道信报传回:亚卿平安归来,且将带回的两千协防秦兵,安驻在郊外五里处。
大殿之内一片喝彩欢腾。
郑伯当即起身,搓着双手,满面通红地笑道:“快!众卿速与我同去迎接亚卿!”话音未落,人已快步登上殿外的王车。
秦师退兵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连日来,郑国百姓间本以为此生将要永别。忽闻喜讯,此时无异于死里逃生,老天开眼。人们从后城门纷纷涌上街头,振臂高呼,许多人家都是相拥在一起,喜极而泣。待问清不战而退敌的功臣姓名时,众人又是一片惊叹:“果然是真人不露相也!”
另一边,秦国密地班师,早有探骑报入晋营。
晋文公阅罢,先是嘴角不住抽动,缓缓起身向后。群臣正想上前一看究竟,不料,文公一步跨上,猛然抬脚,当庭踹翻书案,暴喝一声,用力把手中大印砸向远处!
身边侍从赶忙扶住晋文公,口中虽不住道“君上息怒,君上息怒啊”,但额间也是冷汗涔涔。待群臣看明秦师退兵的消息,皆是愤慨万分。一时间,大殿之内一片怒骂声,甚是聒噪。
过了好一会,大夫狐偃大声上前,道:“君上,秦人欺我不能独下郑国!其兵虽去,臣请以偏师追击之,即便不能一战而胜,也定让他嬴氏丢盔卸甲!”众人也是纷纷说道:“秦兵此时有归心,必无斗志,请君上定夺!”。
晋文公毕竟还是久经风浪,适才虽然在盛怒,却很快稳住心神。思忖了一会,抬起头厉声道:“不可。”
他顿了顿,推开侍从递上的羹碗,重新站起,迈步下阶,走至殿门,只见东方朝阳已是金光万丈,天地辽阔,高秋的凉气让人分外清醒。
“昔年,寡人四处逃难,后全仗秦公之力,才有今日社稷。秦人强悍,又极是重义,若因人之力反敝之,即便能击溃秦兵,寡人也终究要背负不仁不义之名啊。”
众臣此刻也已安静下来,随着晋文公,看向远处泛着金色的天边。
一名年轻的中大夫突然言道:“君上,行大事者不顾细谨,况我晋军将士···”
老臣赵盾回头猛瞪了一眼,那名年轻人也把话噎了回去。
“若穷追不舍,我晋军将士不但难以取胜,反会失掉强秦友邦,日后,怕是再难重归于好了,罢了,罢了!”晋文公并没有看向他,只是缓缓说道,紧接着一声长叹,略显出疲惫之感。
众位大夫也是一阵叹息。以晋国自身眼下实力,一举荡平郑国,显然也是困难重重,若不能雷霆一击,反陷兵于此,各路诸侯难保不趁虚而入。更何况,郑伯有高人指点,着实要三思而后行了。
日过午,新郑城楼上,只见西面远处黄沙再起,这一次却向西渐渐飘散。
13(尾声)
白云苍狗,转眼千年。举头望,已是换了人间。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救万民社稷于水火,可谓名垂青史,功德无量。只是,此间缘由又为时也?势也?命也?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后人有诗云:
摇舌退雄兵,片语济万民。
潇洒昏君事,寂寞老臣心。
仲尼奔异域,东方献殷勤。
当年微狐谏,遗恨史传音。
在全城沉浸在欢喜中时,有一个人却很快平静下来,眼前:群臣正恭贺烛武一步擢升,郑伯亦是亲切的拉着烛武,老泪纵横地叙说着感激之意。待看到烛武身负多处淤伤,众人又是搬卧榻,又是请太医,好一片忙碌。佚之狐站在帘外看了一会,便转身出了大殿,四下环顾,向着东面快步走去。宫外东门阴影处,停着一辆四周封闭的轺车,待人上去,里面一声低吼,轺车便悄无声息的驶出城墙侧门,绝尘而去。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