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每天写1000字读书
预防胜于治疗---教你成为拥抱健康的100%人类

预防胜于治疗---教你成为拥抱健康的100%人类

作者: 菜鸡麻麻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6:39 被阅读70次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发现自己突然患上了持久不衰的过敏症。去看医生、吃一堆堆中药、服用了无数抗生素都毫无效果,过敏整整持续了六个月。后来无计可施,索性放弃了治疗,结果居然神奇地自愈了。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这个秋天,读完这本《我们只有10%是人类:认识主宰你快乐和健康的90%微生物》,才令我茅塞顿开。答案稍后会在这篇文章内揭晓。

    说起来,你了解你自己的身体吗?

    从小时候起,父母和老师都会教育我们要注意清洁。我们每天用肥皂或者沐浴露来清洁身体,尤其是对手的清洁和消毒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但无论怎么清洗,我们的内环境里仍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生命。

    是的,除了肌肉和骨头,我们的身体还由细菌和真菌组成。每个成年人由十万亿个细胞组成,但每一个人都携带十倍数量的细菌:一百万亿只细菌!它们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头发、嘴巴和我们的内脏里。你和我,像任何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样,身上都有一大堆的微生物。要知道,从数量上来说,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占据了我们的90%!

    那么,如何与这90%的自己愉快相处,先回到之前的问题,你了解这90%的自己吗?《我们只有10%是人类》这本书将带你进入一个令你大开眼界的微生物世界。

    预防胜于治疗---教你成为拥抱健康的100%人类

    《我们只有10%是人类:认识主宰你健康和快乐的90%微生物》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兰娜·卡伦,她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学学士及硕士、伦敦大学学院演化生物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经常旅行的动物学家,热衷于研究蝙蝠的回声定位。也正是在田野调研的过程中,她患上了热带感染大病一场,在努力康复的过程中她意外成为了热带疾病的研究者和收集者。这由此引发了卡伦对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共生关系的研究兴趣,尤其是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才有了这本广泛获得各界好评的有趣的《我们只有10%是人类》。

    卡伦从“到底是什么破坏了我们与微生物之间的友谊?”出发,讲述了抗生素的滥用、饮食缺乏纤维以及生产和养育孩子方式的改变等社会现状。这些社会现状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揭示了处理我们与另外“90%的自己”的关系是多么迫在眉睫。其中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运用了实验中得到的精确数据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探讨21世纪文明病与如何达到21世纪的健康目标——如何与你体内的微生物伙伴们和谐共处,恢复人类健康充实的生活?

    一、无所不在的微生物与21世纪文明病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医疗设施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有着疫苗接种、抗生素、净水处理等各项医疗设施帮助我们抵挡感染,我们的生命不再时时受到传染病的威胁,但取而代之的却是过去60年来罕见的慢性“21世纪文明病”: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问题、精神健康问题及肥胖等,变成了困扰我们的“新常态”。这些新的疾病的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三个问题:

    疾病发生于何处?

    谁感染了疾病?

    疾病是何时开始出现的?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产生的数据,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竟然发现这一切都与“另外90%的自己”——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首先是关于肥胖症和孤独症。

    揭秘肥胖症:所有疾病都源于肠道

    全世界的人们都希望自己不受肥胖症的困扰,能拥有健美的体型。那么,你知道肥胖症的根源是什么吗?

    关于肥胖,我们之前大部分人的认知都是“造成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在于摄入的卡路里对于消耗的卡路里”,但研究人员进行的关于园林莺的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园林莺在展开长达6500千米的迁徙前将大量进食,增加脂肪,以储备长途飞行中需要的体力。它们不停地吃,直到自己的体重变成原来的两倍。迁徙期结束后,它们会恢复原先的体重。然而神奇的是,即使是没有经历迁徙的园林莺,也会经历这种变胖然后恢复原状的过程。这就说明要维持稳定的体重,并不能只靠卡路里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还包含了别的因素在内。然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实验,治疗超过1万名肥胖症患者的印度医生杜兰德哈博士对这件事也感到好奇,他的病人们在减重后体重反弹,始终无法再减掉一丁点,尝试“少吃多运动”的疗法也无效。正当他感到挫败的时候,发现一种神秘的疾病在印度各地的鸡舍内蔓延,导致禽类大量死亡。杜兰德哈一位研究兽医学的朋友告诉他罪魁祸首是一种导致禽类死于过度肥大的病毒。于是杜兰德哈再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受感染的鸡的确比健康的鸡胖很多,病毒让它们增重了。有没有可能杜兰德哈的病人们和世界上其他的患有肥胖症的人类也被同样的病毒感染了呢?通过实验及数据表明,遗传学、低基础代谢率、吃的食物多少以及运动量都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肥胖症的根源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最终发现,肠易激综合征与那些影响器官和身体系统的疾病的起源和结束,居然就在我们的肠道里,人体微生物失衡,正是“21世纪文明病”的根源。研究还没有结束,博士生彼得·特恩用正常瘦小鼠和无菌小鼠做了实验,显示在同等条件下,身上移植了“肥胖”微生物区系的无菌小鼠变胖,而那些移植了“瘦”微生物区系的无菌小鼠则没有变胖。这说明了不只肠道内的微生物会让小鼠变胖,在个体间传递的微生物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照此类推,我们也可以把瘦人的微生物移植到肥胖者身上,让他们不需节食就能减重。这个实验让我们对人类营养学的理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胖的人和瘦的人的肠道里存在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决定了不同的人从食物中吸收能量的能力不同。发现阿克曼氏菌在瘦人的肠道中很常见,这是造成肥胖症的关键。如果想要更彻底地了解肥胖症,研究微生物区系以及使他们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必经之路。

    孤独症:孤独症的例子说明了微生物的另一重威力:大脑和感觉也受肠道微生物控制。

    埃伦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她的儿子安德鲁出生于1992年,是个快乐又健康的婴儿。在安德鲁15个月大的时候,发现他的耳朵严重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经过10天的治疗复诊时他耳朵里的液体还在,因此又多开了10天的另一种抗生素。安德鲁的耳朵貌似好转了,但还没有结束,他又接受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抗生素治疗。与此同时,安德鲁出现了腹泻症状,医生再次开了30天的疗程来击退感染。在这个时候,安德鲁的行为改变了,先是短暂地像喝醉一样笑而且走路摇摇晃晃,一周后变得闷闷不乐而且极度易怒。他的腹泻更严重,行为也持续恶化。在他25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为孤独症。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孤独症是天生的,但埃伦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安德鲁明明之前就是一个健康而快乐的婴儿!她抱着这个信念开始研究,最后终于推翻了孤独症病因的假设,当然这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也付出了艰巨的努力。

    那么,孤独症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呢?

    埃伦碰巧发现了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在经过抗生素治疗后有人会出现严重的腹泻,这跟安德鲁的症状很像。拜访了37位医生后,理查德·桑德勒医生尝试着让安德鲁使用更多抗生素来杀死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相关的破伤风梭菌。此时安德鲁已经四岁半了,但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安德鲁出现了好转的状况。进一步在小鼠实验中也发现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改变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精神状况,简言之,微生物能影响人类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还只是一个猜测,接着进行了其他儿童样本的调研,最终发现埃伦的“肠道中的破伤风梭菌感染是造成孤独症的原因”的假说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肥胖症和孤独症,微生物还被证明与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现代疾病息息相关。

    世界著名的肠道菌群研究专家、美国科学院和医学院双料院士、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弗里·戈登曾经说过:“了解我们身上的微生物,会带来一种关于我们个体的新视角,一个我们与微生物世界的关联的新认知。微生物是我们在幼年生活中与家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馈赠,它们让我们停下来思考人类演化也许还有其他纬度。”

    二、改变相处方式,微生物会使我们变得更好

    狄更斯说过,预防胜于治疗。

    人类与微生物的相处目前仍然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目前的社会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抗生素的滥用、饮食缺乏纤维以及生产和养育孩子方式的改变,这严重威胁到了我们与微生物之间的友谊。我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尊重我们的共生体---微生物。

    大家先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在生病时,你认为抗生素是不是用了总比没用好?

    在日常饮食中,蔬菜和水果是可有可无的吗?

    生孩子的时候,顺产比剖腹产更可怕,而奶粉比母乳更加快捷方便?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你的答案都是“对”,那么你真的必须要好好阅读接下来的内容。

    首先来讲讲抗生素。抗生素已经成为用药时候的常见药,但关于抗生素,你了解多少?1942年,青霉素首次拯救了美国护士安妮的生命。从那时候起,抗生素就成为“救命药”,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包括二战时在诺曼底登陆受伤的士兵。青霉素神奇的治愈功效逐渐被世人所了解,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现在在发达国家无论大人还是儿童,要找到没有用过抗生素的人已经非常困难了。有相当大的部分的病人都抱着“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心态,在看医生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对自己的病症进行治疗。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治疗都是必要的,对抗生素的使用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耐药性不仅仅是滥用抗生素的唯一问题,滥用抗生素还将出现伤害性的副作用---皮疹和腹泻。耐药性与附带伤害结合在一起,将造成可怕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带来大范围的死亡。更严重的是,每种抗生素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改变我们体内微生物的组成,带来比原本的疾病更长久的影响,也许是肥胖症,也许是过敏症,还可能是糖尿病。

    说起来我在几年前那场神秘的过敏,是时候可以揭示谜底了。自己当时由于另一种疾病在长期服用不同的抗生素。对,就这么简单。抗生素造成的耐药性和副作用造成了这场久久不愈的过敏。

    而身为药物治疗的把关者,抗生素滥用的职责不应该只落在医生的头上,就像之前所说的,病人们“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无知心态也对医生滥用药物造成了压力。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以为抗生素吃得越多,杀死的细菌越多对自己就越好,换来的是隔段时间就发现新的抗生素也失效了的检验单。看到这里,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心里一惊的感觉,原来使用抗生素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啊!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也体现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原本用于救命的抗生素不得不时刻保持升级的状态来对抗已经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细菌;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使用这些药物的益处和代价,也提醒我们要衡量利弊,谨慎使用。

    第二,日常饮食,我们应该怎么吃?

    你是否想要减掉身上多余的脂肪,然后尝试了各种办法,包括少吃、吃低脂饮食、多运动等等,饿得头晕眼花却见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跟过去相比,我们的饮食方式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食物来自植物和动物,但超市里的食物都变成了与原材料相差甚远的样子――食物被包装在纸盒、塑料袋和瓶子里;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做饭,去快餐店吃饭或者直接吃即食食品。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疾病,甚至提高了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科学家和医生们将住在非洲村落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两组儿童做比较,了解了这两组实验对象的饮食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发现饮食差异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区系,经常吃谷物、豆类及蔬菜的非洲村落儿童的肠道细菌以拟杆菌门细菌为主,而经常吃比萨、意大利面以及大量肉和奶酪的意大利儿童的肠道细菌则主要属于厚壁菌门。比较他们的饮食中最大的不同是纤维的摄取量。简而言之,吃进肚子里的植物多的话,就会有分解植物的细菌,就可以从植物中吸收更多的养分。这种菌群的组合可以对抗饮食造成的肥胖,而微生物消化纤维后的产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了,它们会把炎症性疾病排除在外。你说吃“植物”重不重要?当然,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只吃“植物”,我们要做到的是维持营养的平衡,这就需要通过食物的选择来对自己以及孩子的饮食负责。

    第三,自然生产和剖腹产哪种生产方式比较好?母乳与配方奶粉孰优孰劣?这也一直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研究一下。

    树袋熊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会开始从吃母乳转变成为食用桉树叶。但这个时候它们体内还不具备可以分解桉树叶的微生物,那树袋熊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树袋熊妈妈会制造一种柔软、湿润的“软便”,这是一种类似粪便的膏状物,由经过消化的桉树叶与肠道细菌的接种物组成。用这种软便喂养树袋熊宝宝后,能为他们提供消化所需的微生物区系以及为微生物供给所需的食物。树袋熊宝宝就可以自己消化桉树叶啦。其实不仅仅是树袋熊,鸟类、鱼类、爬行动物等都会想办法将身体内有益的微生物区系传给后代,来帮助他们生存。那么,重点来了,人类是如何将有益的微生物区系传给下一代的呢?

    婴儿在子宫内与外界和母体的微生物都处于隔绝状态,一旦羊水破了,在通过妈妈的产道时微生物便开始接触婴儿---母亲阴道和粪便中的微生物,是母亲给孩子的第一套“生日套装”,将带给婴儿一个好的开始。随着成长,多亏了这些健康的阴道微生物,婴儿其它的微生物伙伴将正常发展。对于通过剖腹产分娩的婴儿,数据表明更容易受到感染,患有其它疾病的几率也比自然分娩的婴儿高。为了改善这一点,研究人员在产妇进手术室前,将一块医用纱布放在产妇的阴道中,手术开始前将纱布取出并放在无菌培养皿中,等婴儿出生后用这块纱布擦拭婴儿,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简单又有效,能让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也拥有与自然分娩的婴儿相近的细菌种类。

    至于母乳与配方奶粉的比较,跟成人需要植物的膳食纤维一样,婴儿也需要母乳中的低聚糖。。低聚糖会帮助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幼苗生长,而且低聚糖分子能使婴儿肠道内有害的细菌无法立足。当婴儿逐渐长大,母乳的成分也会跟着改变,以满足婴儿成长所需,可以说是为每个婴儿“量身定制”,随时提供更适合的营养,以适应他们体内微生物区系的改变。母乳中的低聚糖含量会随着婴儿成长而调整,母乳中的微生物组合也是一样。配方奶粉中仿照母乳添加了许多重要的营养成分,却无法包含免疫细胞、抗体、低聚糖和活菌,因此,母乳和配方奶粉孰优孰劣,应该怎么选择,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数了(当然这里不包括无法用母乳喂养的特殊情况)。

    三、改善21世纪的健康,有赖于10%人类与90%微生物的共同努力。

    我们无法改善自身的“10%”人类基因,但我们可以改善“90%的自己”。不难看到,微生物区系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最后提出的关于个人改变的几点,希望我们都能牢牢记住:

    “关于饮食,我希望你能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吃的东西。

    关于药物,我希望你能有意识地选择使用抗生素。

    最后,我希望你能在分娩和喂养宝宝的方式上有意识地作出选择。”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预防胜于治疗。与你身体内的微生物好好相处,教你成为拥抱健康的100%自己,是作者完成《我们只有10%是人类》的初衷。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10%是人类》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微生物世界,首先介绍了无所不在的微生物与21世纪文明病的关系,得出如果我们愿意改变相处方式,微生物会使我们变得更好的结论。最后,改善21世纪的健康,有赖于10%人类与90%微生物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由我们的抉择决定。

    也许你会为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感到遗憾,也许你因为面临疾病而束手无策,那么,阅读这本《我们只有10%是人类》会让你对自己的身体组成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了解,教你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是一本人人都该看的充满趣味的科普读物,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学会与自己健康相处的科学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预防胜于治疗---教你成为拥抱健康的100%人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gs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