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为啥,忽然聊到了她的中学。可能是最近学生快要高考,又有一大批新生要毕业的新闻吧。她的初中生涯很惨,那时她的父母还没什么积蓄,而且需要住宿。因为家里没钱,她也从小懂事,就连吃饭都很省,几乎每天都是馒头夹着豆芽腌菜之类的,全天的伙食不过五六毛,给我惊呆了。我是从高中才开始住宿,怎么也没有想到,有的地方的孩子们,曾经一天的伙食只有几毛钱,而且我们都是95年的。
听她描述,她上学的时候,伙食模式还比较原始,需要自己带着面粉给学校,然后学校统一蒸馍,连面条都没有,就是纯吃馒头,难怪她现在身材这么瘦。这种伙食模式,我只是在《平凡的世界》里面看过,想不到她居然经历过。我一直认为这本书是我的启蒙书籍, 她家里是在河南,那差不多就是在书中的环境中成长的,很多河南女孩子确实能够吃苦耐劳。
估计也是因为从初中就开始住宿,她对家并不是太有感情,不太愿意回家。而且从她的描述来看,她父母应该比较重男轻女,前面两个姑娘都没有第三个儿子宠的很。再加上家乡确实落后,大城市确实在生活条件上更舒适,因此逢年过节也不愿意回家。这应该也是很多大城市姑娘的写照,待在大城市确实舒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明白的越晚,就越容易成为大龄剩男、剩女。
从高中开始,她家里的经济条件应该就慢慢变好了,不过这个时候她有钱也不愿意花,跟我当初一样,穷过的人总是不敢高消费。大学她应该到了上海,这时就比较随意了,花钱也开始大手大脚。在上海多年,她完全享受到了大城市的自由自在,加上原生家庭不好的气氛,不愿意回家的原因也就很清晰了。
她拥有河南姑娘的节俭观念,但丢失了原本的刻苦和心态,在上海舒服生活了这么多年,个人能力上其实有点不伦不类。从愿意吃苦的主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看,她似乎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花瓶。我不太喜欢这种,太过精致,这种是无法共患难的,这种只适合跟有钱人在一起,我这样的穷小子决计不敢奢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