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半全职家庭主妇,厨房是我的主战场,养娃多年,厨艺还算过得去,对川菜和湘菜比较有天赋。当然,所谓的好与不好,也都是相对而言的。我家正常三四个人吃饭是四个菜,都是家常菜,也没啥技术含量。对于俩娃而言,没有泡面和外卖好吃,但是对于经常吃食堂,或在外应酬的飞哥而言,我做的啥都好吃,每顿都吃多,真的是他减肥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去年我们搬家过来以后,他就总爱请同事过来吃饭。我也自以为十来个菜还是拿得出手的,就这样招待了一轮又一轮,直到有一天,倍受打击,自此,一年没有请朋友到家吃过饭。
去年我在减肥,正在轻断食,做饭主要是为了孩子,我们俩大人都是以素菜为主,低碳低糖低油脂,主食也几乎都用杂粮替代了。这样吃了很久,我们都早已习惯,也觉得很舒服。就这样,我的做饭习惯也被慢慢改变了。买肉都买鸡胸肉,或牛肉,大多都是切丝炒,买排骨只买两根,孩子吃不完,也是倒掉,买水果,以小西红柿或黄瓜替代。嗯,真的很省钱。
所以,来客人,我们家的排骨里有一大半是配菜,一半是纯素菜,一半是肉丝鸡蛋这种级别的荤菜,最大的菜是烤鸡翅,可能是太久没做,那天鸡翅还没烤熟,回了两次火。
以前去那个朋友家吃饭,他们都特别能吹,特别能喝,但是那天在我家,都很斯文,酒喝得少,菜吃得也少。我觉得那天也没有发挥失常啊,味道还行,菜量也不少,怎么都不吃呢。飞哥也说不是我的问题,不用想那么多,别管他们。
当天晚上,他们家邀我们过去吃饭,菜一上桌,我就明白了原因。
一大桌全是硬菜,鸡鸭鱼虾全都有,当时把我惊着了,有的菜是我从没想过我能学会的。比如锅包肉,我觉得技术含量太高,火候不好把握,而且还要过油,太危险了,虽然好吃,但从没想过解锁。比如蚕蛹,这类稀奇食物,一贯都是敬而远之,在她们家是第一次吃,没想到味道还不错。每一个菜的分量还特别足,不像我家以盘子为主,他们家都是大号的深盆。一份红烧鱼,大盘子里装了四条,个头都不小,四条扁鱼摞起来上桌。
作为以素食为主的瑜伽老师,一看这菜,感觉没什么我能吃的,就问她为啥没有素菜呢?她说,有啊,那不是吗?专门给你和孩子做的。我往她手指的方向一看,那是红烧排骨。我说,那是排骨,明明是荤菜,咋算素菜呢?她说,那里不是还有海带吗?海带不是素菜吗?嗯,是的,在堆起来的排骨缝隙里,是隐藏着一些海带片。
自此,我才明白,在他们家,有点素菜,那个菜就归为素,而我们家,沾点荤腥就算荤菜,包括肉丝。定位的标准不同,导致差距太大。
那天晚上一桌又很热闹,都喝到位了,吹牛吹得舍不得回来。大家都夸她厨艺好,我也由衷赞赏,并为自己中午那一餐,自惭形秽。
后来,我跟飞哥说,我的手艺不行,拿不出手,你以后想叫人吃饭,还是去外面吧,省事省心。
今年搬了新家,朋友们一直惦记来我家暖房,这样只能在家吃。有了去年的教训,我便提前设计菜谱,把我能想到的硬菜都列出来,按照一人一个菜的标准。因为我家只有10个凳子,所以每次我也就照10个菜准备。鱼虾蟹其实很好做,多买点就成,然后牛羊肉,红烧鸡,烧排骨,还有老家特产汗鹅块。我还解锁了油炸这种烹饪方式,给孩子做的糖醋里脊,炸虾片,很受欢迎。
就这样,我也顺利成为好厨艺那一拨儿的。去年来过我家的,说我这一年,竟然偷偷努力,突然惊艳,成长太快了。我呵呵笑,说今年医情,在家没事就研究吃的了。
其实,我只是突然理解大多数人的饮食偏好儿子。说起来,都知道饮食清淡一点比较好,但是吃起来,都秒变肉食动物。客观地讲,重口味确实好吃,碳水好吃,肉类更好吃。平时有忌口,好不容易赶上聚餐,谁都无法控制,想多吃几口,当然硬菜更受大众欢迎。
说到厨艺,我也化繁为简,根据做法归类,分为小炒,红烧,清炖,清蒸,油炸,确定了做法,就根据食材分量放调料,基本都差不多。有个别菜稍微复杂一点,也就是两种做法叠加,比如糖醋里脊,先炸了再烧,比如扣肉,先过油再蒸,比如回锅肉,先煮了再炒,理清步骤,也就不会没有头绪了。
至于火候这个比较随机的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比如我就不喜欢大火,我怕糊锅,还怕着火,我就中小火来回换,多数也没有太影响口感。
相对而言,食材的挑选很重要。无论是蔬菜还是肉类,新鲜的,品质好的,做出来的味道口感更佳。我一直粗线条,对吃的也没那么讲究,以前没有认真对比,后来为了颠覆我的形象,买菜都往贵的买,嗯,真的不一样,一分钱一分货。
我用同样的方法,做肉夹馍,这一次就是比以往的都好吃,因为猪肉是我从老家带回来的。同样的汗鹅块,在老家吃得那么香,带到这边怎么都无法还原那个味儿,因为水质不同,因为这里也没有菜地,可以顺手拔点蒜苗香菜,吃上第一手最新鲜的食物。
也许是年纪大了,嘴也越来越叼了。但是,食材真的很关键,如果食材选对了,随便一整,都不会太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