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的场合里,人性中会爆发出来令人难以想象的恶。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有着极简的话剧式场景,甚至连这极简的符号式场景都不用实体道具的门和墙,只用粉笔在地上划线来示意,并以演员的动作和音效来表达,直至近四个小时电影结束。不可否认的,它必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圣经》上说,如果有人打了我的左脸,我最好把右脸也给他打。这是教人慈悲和包容吗?非基督徒肯定不能理解。
狗镇是个僻静的小山村,是封闭的,只有一边的一条路可以通往城市,这是唯一与外界的连接处,另外一边就需要翻山越岭了。格蕾丝的出现让狗镇不平静了,至少内部起了变化,一种平日似乎看不到的叫作人性的东西,慢慢地开始显露。
格蕾丝的形象极富象征意义。人如其名,她优雅、漂亮,以特别的方式降临狗镇。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汤姆,那位富于“哲学思维”的年轻“作家”(自诩的作家,却永远写不出真正的东西来)遇见格蕾丝被有势力的“黑道”大佬追捕,他一面收了大佬的名片愿意配合,一面又要作为狗镇的道德标杆,帮助格蕾丝躲起来。在他的细致分析和建议下,他要格蕾丝想办法留在狗镇,以避免她在外面的世界里时刻有被抓捕的险境。
于是,好戏开场了。一切都是以善意的帮助开始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洛基山脉地区一个偏僻小镇,导演拉斯 · 冯 · 提尔以极其明显的象征意义向我们揭示人性之恶。说实话,完整看完这部冗长的电影是需要不少耐心的,虽然布景简单,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的变化是非常巨细无遗地一一演绎出来的。影片结尾可算作是全剧的高潮,导演并没有显露自己的思想倾向,但我揣测,既然他选用这样一个结尾,意图是清楚的。
汤姆说服狗镇的人同意接纳格蕾丝,他们却迟疑,直到欧利维亚(黑人,照顾残疾人琼的护工)说,不管汤姆说得对与不对,我就是对汤姆有绝对的信心,因为汤姆的心是好的(heart is right.)。于是大家都默许同意了。
这是小镇的民意。民众的从众心理体现完全,大家一致认为,他们一起做了一件帮助别人有功德的事情,尽管需要格蕾丝用劳动(体力加脑力加本性)来付出。这更像是一种合约,体现了双方的公平。于是,皆大欢喜。
除去表象中的接纳和融入,狗镇人对格蕾丝,总有“我有恩于你”的优越感。虽然大家不说出来,恰克和薇拉的儿子杰森却像皇帝新装里的孩子,道出真言“你想让我妈妈留下你,你就要对我好。”你看,连孩子都有高人一等的架势了。
或许是格蕾丝的无所求和乐意付出,赢得大家的认可,并给了她微薄的金钱以示偿还她的劳动,表达他们的契约精神。

格蕾丝在狗镇经历了短暂的被赞美之后,警察的一纸公告,导火索一般炸开了狗镇人的真实一面。接着,格蕾丝被戏弄、被强暴、被侮辱、被背叛,但她似乎总想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去反省自己,并尽量说服自己像上帝宽宥众生一样去宽宥狗镇的村民。结果却是走到希望的反面。整个过程,导演以很夸张的手法来展示格蕾丝在狗镇遭遇的一系列变故,放大了人性的点点滴滴,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眼前。
警察将通告改为通缉,使狗镇村民对格蕾丝的施虐也增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仿佛要榨干她,才能彰显自己的正义。显然,看到通缉令的村民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审判官。最后被大铁锁链锁住脖子的格蕾丝依然要为大家不停地工作,稍有不慎,便遭唾骂。虽然她心中了然,内心却日渐荒芜。
影片的结尾,是真相大白的高潮。汤姆通报了大佬,来抓走格蕾丝,未料大佬却是格蕾丝的父亲。因为父女两争论宽容还是权利的问题,格蕾丝与父亲闹翻而离家出走,并想在狗镇亲身试验一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次,父亲将权利交给女儿,于是女儿做了个惊人的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结局是悲惨的——格蕾丝下令屠镇,她亲手杀了汤姆,只留下一条叫摩西的狗。
大快人心吧?是的。为格蕾丝被欺压和蹂躏的过往。果真大快人心吗?未必。格蕾丝为自己报了大仇,却像狗镇的村民一样,露出了人性凶残的一面。虽然她也意识到,如果自己是狗镇一员,大约也是像他们一样。因此她推断,狗镇的人不会变得更好,没有留着的必要。但她忘记了她刚到狗镇时人们给予的一抹温情。
其实狗镇只有三个人是该死的。第一,作家汤姆。死了也该剥下他的画皮。表面上,他都是为格蕾丝好,甚至好像真的爱上了她。而实际上,他一次次有意无意布下了陷阱,让格蕾丝走进去,无非就是为了巩固他在狗镇的地位和话语权。为此他根本不敢,也不愿意揭露恰克强奸格蕾丝并诬陷她的真相。他内心只是把格蕾丝当作不相干的外人,或是未来某个时刻可以随时稳稳占有的人。而恰克是狗镇的居民,是同一个阵营的人。自认为狗镇“精神领袖”的汤姆自然是要维护本镇和本镇村民的,至于是否犯罪,是否诚信都不重要。
他为格蕾丝计划出逃,借一笔钱给她,让她藏在班的卡车上。结果,班中途加价(合同违约),并强奸(犯罪)了格蕾丝,还又把她重新带回了狗镇(毁约)。是汤姆将所有的脏水泼给格蕾丝,污蔑她撒谎、偷钱、企图逃走,这样就有了最后奴役格蕾丝的堂皇理由。当汤姆想占有格蕾丝的身体时,清醒的格蕾丝以汤姆的口吻(伪善)婉拒了他。内心恼羞成怒的汤姆暗地向大佬告密,或许他还觊觎着丰厚的赏金。直到看见村民都死在枪下,聪明的汤姆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判断大错。他仍无耻地想再以谎言掩盖,格蕾丝不想听他废话,亲手一枪解决了他。

另外两个该死的不用说,恰克和班。强暴妇女还给自己找到理由——诬陷和欺压。他们两个是狗镇里经常能接触外界(文明发达的城市)的少数人,却因自己地位低下感到自卑。他们的身份令他们知道永远接触不到像格蕾丝这样高贵美丽的小姐,却因为某些他们根本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机缘降临他们身边,还有求于他们。于是恶战胜了他们人性中的一切,包括一丝隐隐约约的善。
其他的村民,罪不至死,但也算不上完全无辜。虽然,当时当刻,格蕾丝的决定也属于一种政治正确,至少在她或是她的阶层看来如此。我们很难咎其为滥杀无辜,如果历数她曾经在狗镇受到的人为伤害。那么究竟谁有责任帮助狗镇人变得更好呢?只有上帝和他们自己吧。
格蕾丝是另外一个阶层的狗镇人,当她拥有权利和决策时,会非常可怕。在某种程度上看,她是理性的,哪怕她在对待自己受到伤害时。与其说狗镇人的性恶论是浑然天成的,倒不如说格蕾丝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了这些恶因。因为她的错误认知,她满以为狗镇景色宜人,民风淳朴,人们生活不易,大家整天努力却依然生活艰辛。然而,他父亲问道:“他们真的很努力吗?”
汤姆就是个夸夸其谈的寄生虫,不工作不付出,啃老。这样的道德标杆,精神领袖能带给大家什么呢?所以格蕾丝以她普世的正面的价值观看待狗镇从一开始就是错的。狗镇虽然相对封闭却成不了世外桃源,三十年代经济萧条、金融崩溃,农民的生活更加倒退(相比于二十年代的繁荣与增长)。这样的大环境很难去谈宽容的美德,只有信任(信仰)危机,人性中的恶更容易因某些媒介而爆发。

所以,格蕾丝的行为就像是对人性的检验,充满了危险。结局虽然达成了“恶有恶报”的来自本性的平衡,却实在令人极不舒服。导演意图很明显,在这样现实又荒诞而夸张的电影里我们也有深刻的领悟了。
的确,也很难指摘格蕾丝的过火。对于人性之恶的打救,除了上帝,只有自己了。时代的局限,让格蕾丝看到既然不能变好,就让它毁灭,就像狗镇人折磨自己的升级版。但这完全代替不了正义,也不是正确意义上的法律审判,只是以暴制暴的戏码。
不管哪个时代,普通人如果总有“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思想是好的,起码可以自我保护。恶念涌上心头时能有个制约,那么人性的光辉就多上一点。这大约是导演的意图之一吧。由此,如果你有时间,这部奇特的电影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往期文章:
免责声明:
来源|本文照片选自电影《狗镇》剧照。
声明|本人尊重原创,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注明。网络图片作者未知,无法核查出处,若此分享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联络我(留言星絮即可)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