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城上空的稻田》是鬼子的一篇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本不该发生,而却又因种种或巧合、或必然的因素而实实在在发生了的悲剧。整个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都发人深思。其中体现的人生哲学,更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首先,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的“不孝”。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可怎么就连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父慈子孝”的道理都不懂。但大概他们也是懂一点的,不然为什么会在事后对先去的父母的照片那么恭敬,可是,仅仅能做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惭愧和事后“表面”的补偿,恐怕不能称之为“孝”吧。纵观三个孩子,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奉承上级的,有拼命赚钱的,有花前月下的,可怎么就没有一个能想到父亲生日的呢!是社会发展的太快,传统的亲情都已过时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需要用爱补偿了,只用父母先去后的看似虔诚的祭拜就可以报答了吗?
其次,说一下人的倔强性格,整个故事根本问题就是由于主人公的倔强性格引出的。先是他倔强的要让孩子们回家为他过生日,可悲的是孩子们都没回,更可悲的是他竟一倔到底地要到城里找孩子。倔强的老头不幸地接连失望,却仍倔而不改地不向孩子们说明来意。最后,只有流浪街头。在可怜的胡来老头出事后,他仍执迷不悟,竟刻意要让孩子们难过一场。最可悲的是老头竟能倔劲始终不减,在孩子们否认他,认为他是骗子时,他竟倔强地不开口说一句话,天真地认为孩子们会认出他,终于导致老头最后的一倔而终。
再次,就笼统地说一下国家的工作人员。先说交通警察,为什么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作为维护“人人平等”的法律工作者的“人民公仆”,他怎么就能在短短的一瞬间转换两种工作态度,难道是在他的眼中生命有高低贵贱之分。再说说,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在一连串的疑问中就能草草了事,可能是在追求效率吧!对那个“无发者”,恐怕很难找出比“效率优先”更好的理由了。最后说说,李瓦的那个朋友吧,我想他不配称呼为“警察”,简直是个饭桶。第一,对一个六十岁的老人的肺腑之言,竟不能引起半点疑问,心里恐怕全挤满了人情世故。第二,对一个成年人殴打或“行刑逼供”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竟能无动于衷。最可恨,在老人鼓足勇气走进法院的时候,它竟仍执迷不悟,坚信不疑地将老人认为成骗子地将其哄了出去。真是难以想象他这“警察”是警校培养时间到了“分配”来的,还是找关系找来的,但可以肯定的就是保证不是凭真才实学和业务能力竞争上来的。
最后,说说我从整件事中悟出的两个做事原则:一是凡事都要有个度,适可而止。先是不要像李四那样倔的过度,其次是不能像胡来老头那样饮酒过度,再次是玩笑不能开的过度,最后是固定思维不能坚持过度。再一个处事原则便是,人要有疑问精神,对身边的任何事都要敢于而且善于疑问。也许是社会的纷繁复杂磨砺了人们的棱角和思想,泯灭了人类提出疑问的能力和胆量,“无发者”、“警察”、三个儿女竟都是深受其害。
总的来说,《瓦城上空的稻田》是一个悲剧,以种种不应该的原因伤害了三条人命和几个人的“部分人性”。但他对世人来说却是一件值的庆幸的事,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哲学道理,可以供我们借鉴学习,从而避免更大、更多的悲剧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