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毕业季,在高校旁边的餐厅吃饭,旁边坐着几个即将离校的年轻人聚餐。
听得出来她们都找到了工作,即将进入工作阶段。
一个女孩抱怨:“我在我们公司实习期间就特别累,带我的姐姐有点儿欺负我是实习生,把一堆没价值的琐事都交给我办,有时候还得我带回家做。现在正式入职了,我以后可不会这么加班。凭什么公司给我一份工资,做几份事情?”
另一位女孩迎合着:“我想以后加班也是常事,我面试的时候HR问能否接受经常出差,估计以后还得经常出差。我们俩才结婚,还想好好过过二人世界,才不想把大好光阴都给公司做贡献了,这样的生活多没意思.......哎,不过现在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先就业再说吧。”
这些年轻女孩的对话,让我联想到一些“90后跳槽频繁”、“干的不爽说辞就辞”的新闻,让我感到了她们自我的个性和快乐至上的价值观。
可能这一代人家庭条件更好,他们的父母还年轻,没有经济压力,在还没有经历家庭负担的时候,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是要“快乐”的,而不应该是“辛苦”的。
想起十年前毕业的自己,不说对工作敬畏,至少是珍惜和负责,一个任务交办到手,别说加班,熬夜也要赶完。
虽然生活和工作有些失衡,但是回过头看,我很感谢那些年加过的班和熬过的夜。因为那些付出的汗水和承担的压力,让我更成熟。
02
我想到了一次心理学课上,一位教授给大家出的一个选择题:
“你们宁愿做快乐的猪,还是做不快乐的莎士比亚?”
很有意思,很多人选择了宁愿做“快乐的猪”。
虽然生而为人,做猪是不可能的,但是大家依然这么选,可见大家对快乐是多么的渴望。
然后我们被要求去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时刻。
我脑海里浮现的难忘情景是这类的:
小时候一个冬天的夜里,外婆发烧,妈妈必须得在家照顾外婆,我一个人翻过山坡、穿过树林,走几里路敲响一家已经关门的药店给外婆买药;
本科快毕业,考研进入面试名单后,面对比较有把握的省内重点大学和可能被“黑箱操作”的国家重点大学的艰难抉择;
工作之初我和老公每天骑行十几里路上班,每到天寒地冻的季节,我的脚都要被零下十几度的温度冻到麻木,但我们毫不在意,每天他载着我开心的早出晚归......
和我一样,很多人分享的难忘经历,往往不是那些让人愉悦的事情,而是或青涩忧伤或浪漫中带着苦楚的恋情、在人生困境中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亲情友情、创业或职业晋升的曲折故事......
最后,教授跟我们总结:其实相比于肤浅的快乐,人们还是更喜欢深刻的痛苦,因为这些经历,让你觉得活得有意义。
03
最近见了一位近十年不见的朋友。
他是一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
从农村一路走到京城求学,为了发挥专业长处,为了帮助社会实现更多的美好,回到省城就业,因为业务需要,继而又去到县城,如今又调任省城。
工作之路,辛苦、煎熬、曲折,成了他今天厚积薄发的资本和力量。
他的妻子放弃一线城市的大企业,为支持丈夫来到地方上。夫妻聚少离多,她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庭。
妻子虽然微笑着“抱怨”丈夫为了追求理想,让家庭这么多年一直不安定,但神情语调却透露出无怨无悔的温暖和对美好未来的乐观。
我想,“不安定”,也许正是这个家庭成长的动力。
我的另一位朋友,是做农业生意的。
前年生意经历恶意市场竞争,恰逢气候不好,不仅把前几年赚的钱亏了,本钱还赔了不少,还借了不少外债。
屋漏偏逢连夜雨。
正好那年上游经销商发了一大批假货,一批因此受损的客户一纸诉状把他告上了法庭;而多年的合作伙伴看到亏损和经营不利,也闹着撤资散伙,业务队伍也因此人心惶惶,公司随时倒闭......
内忧外患时,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浑身消瘦,经常头晕耳鸣。
曾经在不堪重负之下,他去湖南的山里“闭关静养”。
但是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最终他们夫妻共同面对,一点点收拾这个“烂摊子”,公司解散了,又重新开;官司来了,就去面对;队伍没了,自己带头重新建;渠道丢了,再拓展。
一步一步,如今他的新公司又步入了正轨。
不同的是,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他们夫妻感情更和睦,他对人对事也更平和。
04
去年8月看过一条新闻,主持人乐嘉带着4岁半的女儿灵儿首次参与沙漠徒步活动。灵儿需跟大人一样徒步行走相同的距离,4天走完76公里,平均每天近20公里,最终孩子走完了全程。
乐嘉在微博中说,
图片来自网络“我希望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明白,她这一生,必须学会独立和坚持”。
虽然这样的一条路,是否适合年龄这么小的孩子去挑战,很有争议。
但我想,通过孩子能承受的活动,去发展这样的品质,是有好处的。
记得乐嘉在一个亲子节目中,批评一些家长盲从“快乐教育”,而忽视给孩子恰当的引导。
他当时说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没有(付出换来的)成长,哪来快乐?”
我对这个观点深表赞同。
有一次,孩子练琴,因为旋律复杂,孩子练了很多遍第一行还总是出错,不是顾了左手顾不上右手,就是左右手协调得不好,或者弹快一些手指没有落在正确的琴键上。
她忽然气得把手掌拍在了琴键上,大叫着“为什么总是谈不好”,然后“啊”地一声哭起来,喊着:“妈妈,我不想弹了,总是弹不好。”
我搂着孩子肩膀告诉她:“出错让你很挫败,很生气,着急。你可以哭,妈妈可以在旁边陪着你。但是哭完,还是要继续练。
在你弹出让自己感到美妙的曲子之前,只能练习。
像你们老师说的,哪个地方弹错了,就反复练那个地方,一定会练好。”
孩子趴在琴上,大声地哭了几分钟。我们什么也没说。
之后,她擦干眼泪,继续弹,反复练。
当天依然不是很熟练,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告诉她:“根据我的经验,我相信经过你今天的努力练习,明天一定会弹得更熟练。不信你可以试试。”
第二天早上吃过饭,孩子非常流畅地弹完了这首曲子,她很惊喜地看着自己的手说:“我的手今天怎么这么好使呀!”。
看着兴奋的孩子,我想以后她会明白,之前那些“痛苦”的练习是有意义的,它们带来了成长,让“手好使起来”。
结语
人总是天生追求快乐,回避痛苦。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说,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但要达到伊壁鸠鲁认为的最高快乐——心灵的无纷扰,并不容易。
因此他也说过:
如果我们一时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乐随之而来,我们就认为有许多痛苦比快乐还好。
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不在舒适区时,就能看到“痛苦”是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处于逆境中,能看到“逆境”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然后不排斥,不逃避,坦然面对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