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想写家乡的酸菜坛子(后面还是会写此内容),常宁人吃酸菜怎么会少得了豆油。这个豆油说实在的,走南闯北几十年,除了湖南常宁,还真的没有在其它任何地方见到过听说过,即使有也完全不是常宁豆油的味道。
家乡美食调味品——豆油通常人们知道的豆油都是大豆食用油,而我的家乡(虽然祖籍不是常宁,但在此生活了几十年,早就视其为家乡了)的豆油则是纯粹的调味品,相当于固态无盐酱油。
虽然吃了几十年的豆油,但从未打听到常宁豆油的历史,哪怕是传说。今天写此文居然在网上搜到有关常宁豆油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关于常宁豆油的传说。
相传,常宁某氏祖先从江西来到常宁,一直以熬制酱油为业。
有年大雨连天,洪水暴涨不退,水陆不通,市上无盐可买,先祖盯着大批半成品的酱油无盐可加,即将全废,茶饭不思,一夜便白了头。
其妻心如刀剜之时,只得架锅生火.欲将其熬干以减少损失。谁知,不出半晌,酱房内奇香弥漫,溢飘八方。
四邻闻香而至,点指品尝,个个赞叹不巳,齐问此为何物。其妻只好笑说原委。众人纷纷购之,并奔走相告。
先祖因“祸”得福,整日乐乐呵呵,精神倍增,白发也渐渐返青,并长寿至138岁。
家乡美食调味品——豆油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不去究其真假,豆油究竟何时发明无从考究,但常宁是豆油发源之地似乎没有疑义,常宁人爱豆油爱得“死去活来”也不夸张。
我所知道凡是常宁出去的人,或者曾经在常宁生活多年以后离开常宁的人,几乎都会想方设法从常宁弄豆油吃。
那时候没有快递,千里迢迢靠邮寄,朋友出差帮忙携带,思念豆油好似思念亲人。
我也曾帮朋友寄过,带过,甚至离家去台湾几十年的舅舅,刚刚与我们联系上就提出要求,想吃家乡的豆油,问我们是否可以邮寄台湾。
当年我们走访了几级邮政,打听是否可以邮寄,那时候与台湾的邮政业务还只限于民间。大陆民间同意收寄 可是台湾拒绝收件。主要担心这种不完全固态的东西外溢,影响其他邮件,终未能如愿。
家乡美食调味品——豆油直到1991年他自己回大陆来才解馋,我用豆油为他做了思念几十年的家乡菜。我的厨艺虽然不高,但是几样当地的特色菜还是勉强能够出手。
而舅舅吃的不是菜的味道,吃的是思乡情,吃家乡的饭菜让他想起父母跟姐姐。
来昆明后我也带过来豆油,这东西常温下摆放几年也不坏,因为云南干燥。姐姐带去河南也不坏,但是江南阴暗潮湿,如果不放冰箱冷藏就会长霉。
因为它无盐,又无任何添加剂,所以如果做菜偏咸,加上一点豆油咸味就降低了。在常宁除了红烧菜一般都不会用到酱油,我们平常吃凉拌菜也是用豆油调味。
常宁制作豆油据说已有500多年历史,一直都是小作坊家庭式熬制。
家乡美食调味品——豆油制作豆油的原材料是“拖泥豆”,这也是大豆的一种,除了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铁、锌及维生素E、维生素B等营养素,还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对减低血脂,净化血液,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有帮助。
家乡美食调味品——豆油豆油制作过程很繁杂,要经历9道大的工序,时间要10天至半个月。
豆油的工艺,从拣豆开始, 挑拣出好的豆子,经过井水的洗涤,放入开水中煮半熟,然后转到木甑里蒸一个半小时以上,将豆子完全蒸熟。
蒸好的豆子已经全然变成了饱满的黄色,随后便用筛子摊开盛放在暗房里,暗房里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会让豆子自然发菌发霉,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
当豆子完全发菌发霉,再出房洗霉,装入一个大木桶中发酵,最后待豆子完全发酵后,即用沸水数次冲刷它们,沥出暗黄色的豆汁。
再将这些豆汁放入作坊中的一口大锅,用大火慢慢熬煮,直至其变成胶状凝固。美味的豆油终于生产成功,装入小木桶或瓶罐即可上市出售。
过去作坊加工豆油,都是由作坊主自己挑着走街串巷叫卖,人们一次都不会买太多,因为那时候没有冰箱,常温下上面就会长一层绿霉。现在这种叫卖在城里早已销声匿迹,乡下还偶尔能够看到。
家乡美食调味品——豆油我们买豆油都是通过单位一个同事,他舅舅就是专门熬制豆油的,每次我们拿一个大的容器,请他在豆油出锅时就直接舀出来,冷却后带给我们。
城里面调味干货铺最醒目的商品就是豆油。过去用陶罐器皿做容器,有了塑料制品后都是用塑料桶盛装(这个看了很不舒服),还是那种再生塑料,所以我们才让同事代买。
昔日常宁豆油,如深闺淑女,除常宁人外,几乎不为外人所知。在各种外来商品强势冲击下,常宁豆油一度也开始衰落。
好在如今当地政府作为扶贫开发项目,将豆油制作产业化,并利用土地优势(常宁田尾土质很适合),鼓励农户大量种植拖泥豆,扩大规模生产。
家乡美食调味品——豆油如今养在深闺中的本地特产,也开始走出常宁,面向更多的消费者。
而离开常宁本土的我,也因为昆明的菜很多并不适合用豆油调味,基本也改用酱油了。
一年回去一到两次我还是会首选豆油调味,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回到那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就一定想吃豆油做菜。
那香香的味儿不仅闻着亲切,更是浓缩的乡情,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