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绩效管理
(五)当责的最基础: 个人当责

(五)当责的最基础: 个人当责

作者: 企力培训Eric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1:20 被阅读0次
    如何化观念为行动,实践个人当责?彼得•德鲁克在40年前提出的“问人也自问”著名原则,延伸到现代成为“问题后的问题”(QBQ),都让个人当责有了更实用的施力点。

    曾经在美国一处高尔夫球场,一个弯曲狭窄球道的开球台上,看到一个标示:“你,高尔夫球手,要为你自己所击出的高尔夫球负起当责。”初看之下似无问题,继而一想,可能有些人会有意见了:高尔夫球手苦心孤诣、千方百计总想打出好球,可是球艺难精、总有失手,再加上风势变化莫测、视野又不佳。于是,球终于打到人了—— 你认为你该负有全责?或者,还有其他一些人多少应分担一些责任吧!

    球场规则,你现在有了意见。那么,职场上呢?

    你同意或不同意下列陈述?
    1. 我对我自己在职场上的成功,负有完全责任。
    2. 不管我的工作环境如何,我总是要有很高生产力。
    3. 纵使外在条件不公平,我对工作成果仍然负有当责。
    4. 不需等待被通知,我经常主动加入训练课程,以提升我的技术与竞争力。
    5. 当碰上很需要教练性或辅导性工作时,我总是能展现很强的人际关系技巧。
    6. 不论是否会影响到我的个人人际关系,我都会要求我的队员守住承诺。
    7. 为了达成团队成功,我愿意检讨我自己的当责问题。

    几项同意,几项不同意?想得越多,不同意的越多?!

    美国硅谷创投家林富元曾说:成为杰出领导人的要项之一是,争取与接受超出你责任范围以上及以外的工作。林富元与陈五福是橡子园创投公司的共同创立人,阅人无数,经验丰富;他鼓励企业人主动地争取,或至少被动地接受,更高一层的工作与责任,以迈向成功。


    这个人为什么要承担个人当责?为什么会多加了一盎司?我们得先谈谈个人当责的特质。

    4.1个人当责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指一个人的特性(characteristics)、品质(qualities)或特定行为(behaviors)。个人特质是领导力很重要的关键要素,但很难“教”。一般认为,学校或MBA课程应至少“教”一部分至某一程度,另外一部分则需组织或机构来“培育”。因为培育需要有一个实际管理或领导的舞台;所以,一个人的领导特质通常是在职业生涯的后期才修成正果。“专业技能”再加上“人格特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为专业技能发展到一个程度后,就是人格特质决胜负了。

    “个人当责”是一种很重要的领导特质。有个人当责者,会有下列特性、品质或行为,现在与未来的领导人亟需确认、培育、强化与建立。

    1 有个人当责者,有强烈的成果感
    为了达成任务、交出成果,当责者:
    ☼ 了然责任范围,对于分内事,当然全力以赴。
    ☼ 对于非分内事,但足以影响其成果者,当然也会去做;纵使非属本部门事,也想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 随时想改进绩效,欢迎别人回馈;有难时,会即时请求别人帮忙,共抵于成。
    ☼ 对于无法控制的因素,定义清楚后就不再抱怨;宁愿多备妥些可控制的,藉资弥补。
    ☼ 总是想:多做一些、多问一些、多改一些。
    ☼ 在生活上,也志向清楚;做了原本不必做的事,造就了自己,也改善了周遭的人。
    ☼ 知道要订目标在110分,才更有可能达成100分;知道准时参加会议的,多是早些就到的人。

    2 有个人当责者,有强烈的信任感
    为了达成任务、交出成果,当责者:
    ☼ 喜欢了解全案,不会满足于“上级交办”;他们查清楚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 计量、计算过:这些成本投入后的得利—— 各种利是不是合理?
    ☼ 做事公开,把所有问题端上台面;会主动报告已完成的,及未能完成的;不会只报喜不报忧,他信任人,也被信任。
    ☼ 重视后果,不会失败后打起太极拳,舞得风雨不透。
    ☼ 知道:当责就是信赖。有个人当责,就要被人信赖,也信赖别人。

    3 有个人当责者,从思想起动
    当责者知道成果不一定能达到,但也先为成果(或后果)负责。因为行动引发成果,所以为行动负责;因为思想导引行动,所以也为思想负责。
    当责者能拥有自己、拥有环境,同时拥有因与果。他知道很难掌控环境,很难掌控别人;但很有力、也很有利的是能掌控自己,从掌握自己的思想做起。


    4.2个人当责:问好问题

    问好问题有助于澄清思想,可以引发后续许多有关“行为”与“行动”的连锁反应及其结果。

    杰克•韦尔奇在1981年4月接任GE的CEO后,不久,即在GE的纽约总部会见并请益彼得•德鲁克。德鲁克问了他两个问题,之后剧烈地影响了韦尔奇的思想,也引发了GE后来惊天动地的巨大转型。韦尔奇在接受访问时,曾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
    德鲁克问:“如果,你以前并未进入这一种事业中,那么你今天仍想要进入吗?”
    德鲁克又问:“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又将如何处置?”

    两个问题导引韦尔奇的第一个GE大变,就是大家所熟悉的:GE各事业,如非第一或第二,立即整顿、出售或关闭的处置方式。

    这个简单问题所引发的核心策略改变,之后影响韦尔奇与GE自1981年至现在,也让GE又一次蜕变成美国最成功的公司。

    彼得•德鲁克还有一句“问话”,也在当责世界里引发越来越大的回响;成为实践个人当责的第一模式。在他1963年名著《有效经营者》中,他提出了一个单一的世界性问题:
    “什么是我可以贡献的—— 贡献到我所服务的机构里,能重大而深远地影响这个机构的绩效与成果?”

    德鲁克认为,世界各地的商业领袖与专业人员,如能如此不断地自问,则可因此被引领而将成功带入组织或机构之中。

    其实,这种强烈的个人当责感,在40余年后的今天,有了更多的商界领导人与杰出人士,更加体验出话中的跨时代深意。

    “什么是我可以贡献的?”成为经典之言—— 它在“个人企图心”与“交出成果”之间架起了桥梁。
    “以前的领导人,是知道如何讲述的人;
    未来的领导人,是知道如何发问的人。”
    —— 彼得•德鲁克

    在美国专门从事个人当责顾问的约翰•米勒发展了一套所谓的QBQ工具,成为实践个人当责的第二模式,希望能把个人当责应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QBQ原文是: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问题背后的问题),整个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要注意问问题:
    ☼ 问题背后有问题。
    ☼ 答案就在问题里。

    要问更好的问题:
    ☼ 做更好的选择。
    ☼ 得更好的答案。
    ☼ 导向更好的成果。

    所以,企业人要常自问,如:
    我可以做什么而有所贡献?(“What can I do to contribute?”)
    我可以怎样做以成就不同?(“How can I make difference?”)

    所以,先别谈行为与行动,光一开口就知道思想已陷入十足推拖拉、交相指责、抱怨等受害者循环内了。米勒先生还有QBQ三原则,整理出来后,扼要叙述如下:

    1. 问好问题要以“What”或“How”开始;但
      ☼ 不要“为什么?”(Why)—— 因为总想抱怨。
      ☼ 不要“何时?”(When)—— 因为总想推拖。
      ☼ 不要“谁?”(Who)—— 因为总想指责。

    2. 句中要有“I”
      ☼ 不要用你、他及你/他们。
      ☼ 个人当责一定由“我”自己开始。

    3. 要聚焦在“行动”(action):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都成枉然。


    4.3个人当责的自我实践

    实践个人当责的第三模式是康诺斯与史密斯在“奥兹法则”中提出的,他们所描绘的个人当责是这样的:
    “我还能多做些什么,以便超越我目前的处境,并且交出我所期望的成果?

    所以说,为了要“交出成果!”这个最终目标,我是愿意多做一些什么的:
    ☼ 纵使资源不怎么充足、环境不怎么配合!
    ☼ 我可以多做什么以改善状况?
    ☼ 我怎样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
    ☼ 我怎样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你?
    ☼ 我怎样可以多支持他人?

    这里谈的“what else”意义正是One more ounce之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多加5%或10%,甚至如台湾友讯公司所倡导的20%,还有老虎伍兹在接受访问时说的:“我每一次击球,都是120%的专心与努力。”

    综上所述:

    在德鲁克的第一模式中,比较重视的是绩效与成果。因此希望达成的是:重大的、更大的绩效与成果。这当然是当责锁定的目标,乃至是延伸目标(stretch goal)。

    在米勒的第二模式中,比较重视的是:中间的过程。因此明白指出如何做好“QBQ”,不宜有质问或自问时用开头字如:Why(导向抱怨、受害),或Who(导向指责、推卸),或When(导向拖延、受害)。米勒还提出更具体的挑战:“你今天QBQ了吗?”

    在康诺斯的第三模式中,比较重视的是启动因素及各种努力的掌握。既然,当责最后标的已定;要确保标的100%完成,就不要在乎投注入105%或110%的专业精神。

    这三种模式都是个人当责从“思想”引发“行动”的有效方式,不论你加强的部分是前面的因、或后面的果、或中间的过程,都可以具体实践个人当责。

    弹去心上层层灰尘,我相信,人类心灵深处总是希望承担起当责的。对事业与人生有一份拥有感或归属感,是令人兴奋的;同样地,自主感、成就感以提升绩效,是企业人心底永不止息的企望。

    西方人常说:心甘情愿的负担,就不成为负担。承担个人当责不是压力缠身、不是秋后算帐,是一种内心企盼、一种潜能释放。想想看,多少项目、工作屡屡在权责不清、推拖拉扯之间,更是令人夜不成眠、痛苦不堪。

    个人当责,当然是个人的一个自由抉择。你做出抉择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当责的最基础: 个人当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co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