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月,
一个独立站跨境电商项目,
想实体创业的两个发起人。
就在明媚的春天出发了!
最难的是融资?
不!
成功的梦想是无限的、风口的诱惑带来巨大的热情,项目模式和优势显而易见,融资成功!(虽然过程曲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结果是成功)
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在之后出现,
公司成立了,
矛盾开始了,
原来同心协力的两个人,能共融资的苦,却难共经营的乐!
项目跟随者乙方建议由小做大,艰苦奋斗,依托腾讯独立站平台,专精独立站业务,由老板自身做起,业务量大了之后再扩大团队,再延伸亚马逊、国际抖音自营。
项目发起人甲方说电商的做法是上规模、快速做大。于是还没业务进来,先准备招15-20人,这样公司才有排面。
也许电商和传统生意不同吧!
项目投资人丙方最终选择了投票甲方的建议。
二比一,乙方从了。
接下来,独立站板块形同虚设,甲方根据招到的员工的特点,更多业务选择倾斜在了亚马逊店和国际抖音上。
经营的思路一开始就相左,无限的内耗开始了!
很久,业务都没有根本起色
独立站板块还是依托乙方的资源下勉强签了一单,
B端业务倒是有了进展,东南亚地区有很多商家都想批发中国货,但是甲方和丙方一致认为这些商家的需求量太小,做起来没意思,不想投入太多精力。
随着时间推移,
发起人想完全依靠员工开拓业务的思路完全没有进展,
亚马逊店始终通不过,反复申诉。
国际抖音店想通过英国覆盖美国,但是各种琐碎,一团乱麻。
投资人丙方开始后悔没有采纳乙方的思路。
又一段时间后,乙方选择了退出,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将来的结果……
这个项目总结来看:时机不错,独立站正是风口,国家鼓励品牌出海,发展“电商一带一路”;平台不错,依托腾讯、京东的独立站平台;问题主要出在人这个因素上。
乙方实实在在的明白了,巴菲特为什么老喜欢说,如果你看到公司管理层喜欢把办公室装修得富丽堂皇,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以前一直觉得公司有实力的话,谁不愿意把工作环境弄得更好一些呢?现在明白他只是在说一种现象,其余的延伸你自己想。
这个项目的发起人甲方更喜欢一些表面繁荣的东西,记得有一天甲乙两人看着办公室里的员工,甲说:15个人还是太少,老领导来了看起来不像(意思是说规模还是太小,面子不够)
乙方无语……
难道不是把业务做起来更重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