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小城

作者: 莜薇 | 来源:发表于2021-05-26 23:43 被阅读0次

    今晚学生考试,作文题为关于城的思考。

    引言如下:城,是国家和个体命运的结合部。一座城,一个人,都有独特个性,迥异味道;一座城,一本书,都有清晰脉络,丰富述说:一座城,一首诗,都有平平仄仄,满腔情怀……我们在寻找心目中的一座城,也是在寻找灵魂深处的自我。

    回家路上开车,城的话题一直萦绕在心中。我在想我心目中一直在寻找的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也许,它是我童年生活的那个小镇。那个海边的小镇,虽然不能称之为城,但它是我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也同样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却不失其纯真和美好。

    其实,离开它两年未到,但总感觉非常遥远了。怀念踏在石头路上的触感和清脆的声音;怀念弥漫在空气中的略带海腥味的湿气;怀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畅快……

    怀念石塘小镇,也许是因为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透着母体的熟悉感,让人安心。

    也许在骨子里,我并不适合城市的繁华,每每读一些农家的散文,总有归家的感觉,正如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

    在读大学时,逛着当时的台州府城临海,常常在想,退休之后在这里生活也是不错的。城挺宽阔的,人并不多,大家都比较慢,随处可以见到一些文化古迹,感觉空气里都透着文人味。

    那时的紫阳街只是一条老街而已,经过那里,没有做生意和商业的喧嚣,偶尔会遇到几位老者,或在泼墨挥毫,或在晒阳梳头,那般慵懒,那般闲适。就连广场上、公园里的舞者,播放的也都不是那热烈的曲子,跟环境和谐搭配。

    记得读过一篇散文,描述消逝的周庄。以前周庄的自然、纯朴之美,被如今的商业占据了,弥漫着都是商品的味道,剩下的只有游客和土著名,谈的只是利用风景来获取利润。不单单是周庄,乌镇、同里……这些原本婉约如江南美女的小镇,清水出芙蓉的清秀的小镇,都涂上了商业的脂粉,有点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

    家乡小镇也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各类网红打卡的小景点层出不穷,民宿也是“位高钱重”,一宿要好几千元,在明星的带动下,更多的人慕名而来,原本寂寥的小镇是有了几分生气。然而原本的味道却逐渐被抹去了,人们不再那样的闲适,而外来的人,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是无法真正感受到小镇的真正味道。

    现在的紫阳街上也是如此,几步一家饭馆,几步一家商品店,连门窗也都变得整齐多了,但自然的味道也就少了几分。

    也许小镇是需要人气,需要热闹,需要装饰,不然真的逐渐寂寞萧瑟下去,小镇生存也是艰难的,毕竟我们所有的人,都盼望着挤进城里去。

    正如钱钟书的名句:城里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进城。

    在这个乡下与城市交替的年代,也许正是狄更斯所写的: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去的小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gl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