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其实家长都不自觉得想要控制孩子,只不过控制程度的多与少。而家长们的控制欲往往源于对孩子的爱和担忧。
家长希望孩子好这无可厚非,若是这份好来自于美好的祝愿,那这是一份爱的能量;但若这份好是隐形的自我价值的代替,那这是一份爱的负累。
我个人理解这类家长大部分出现于没有“自我”的家长,像这样没有“自我”的家长,会无意识地通过孩子来帮助自己维持自尊。
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是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无法适应孩子、与孩子共情,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需求,反而需要让孩子来理解和迁就他们。
在《男孩的自驱型成长》一书中,作者指出这种情感都是无意识、间接地表达出来的,家长需要通过孩子来感受自己的价值,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向朋友们炫耀,此时炫耀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优秀,更是炫耀家长自己本身的优秀,潜台词是:看,这要优秀的孩子是我教育出来的,我更优秀。当然,这是家长无意识中的愿望。控制欲强的家长实际上是通过对外界的延伸——控制孩子——来调节他们自己的自尊。
这里作者将控制欲强的家长分为两大类:1.说得太多的家长
说得太多的家长会间接地给孩子施压,强迫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做事。这类的父母往往不能把孩子当作“其原本的样子”来爱。因为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没有内在的自尊,需要去外部寻求肯定。
而通过孩子的成就来取得外部的肯定,这样的孩子即使是成功了,他们依然会感觉到空虚,因为他们取得的成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取悦父母。
2.做得太多的家长
做得太多的家长以照顾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需要被需要,这会给他们存在感。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被需要的感觉是孩子给予父母的特殊奖励。
但是,当家长过份需要“被需要的感觉”时,并将此视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那么他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被无力感和窒息感包围。
这样的孩子无法为自己的人生提起责任、为自己做主,甚至走上了啃老的道理,并且一边啃老还一边咒骂父母。
那么,父母该如何破局?《男孩的自驱型成长》的作者我们能有意识地去区别自己的行为:
(1)是你帮孩子为成功做准备,还是靠孩子的成功挣面子?
(2)为孩子取得成绩骄傲,还是用孩子的优秀来取悦自己?
(3)你是在敦促孩子,还是在控制孩子?
(4)孩子的失败是TA一时的失败,还是你养育的失败?
(5)孩子的失败是TA的责任,还是你的责任?
将这里面的边界区分清楚,相信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最后,引用一段诗人卡里.纪伯的《谈孩子》
你的孩子并非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活对自身渴望的儿女。
他们经你而来,却不是来自于你,
他们与你共在,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自有主意。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肉身,但无法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一所叫作明日的殿宇。
你无法拜访,即使在梦里。
你可以努力成为他们,但不能让他们成为你,
因为人生不倒放,昨天无须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