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正书》卷2经国诗解封诸亲戚使少有土地制朝聘会同之义讲礼明职黜陟以讨不然
题文诗:
先王之制,立爵五等,以立藩屏,利后嗣也,
是故国治,而万世安.秦以列国,之势而并,
天下去五,等爵而置,郡县虽有,亲子母弟,
皆为匹夫,及其衰也,一夫大呼,而天下去.
及至汉家,见亡秦之,以孤特亡,于是大封,
子弟或连,城数十座,廓地千里,自关以东,
皆为王国,力多权重,是故亦有,七国之难.
魏兴以新,承大乱后,民人损减,不可则以,
古治于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民而无,
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
有王侯号,力侪匹夫,悬隔千里,之外又无,
朝聘之仪,邻国亦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
不得超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
以司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不,能得如此,
既违宗国,蕃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昔武王既,克殷下车,而封子弟,同姓之国,
五十余然,亦卜世卅,卜年七百.至王赧后,
海内无主,三十余年.是故诸侯,之治其则,
辅车相持,翼戴天子,以礼征伐.虽有乱君,
暴主若吴,楚之君者,不过恣睢,其国恶能,
为天下害.周以千乘,赋封诸侯,今也曾无,
一城之田,何周室之,奢泰而今,日之俭少?
岂古今之,道不同而,今势然哉?未之思耳,
夫物莫不,有弊圣人,岂能无衰,能审终始,
之道取其,长者而已.今虽不能,尽建五等,
犹宜封诸,亲戚使其,少有土地,制定朝聘,
会同之义,以合亲戚,恩讲礼以,明其职业,
黜陟以讨,其不然者,能如是则,国有常守,
兵有常强,保世延祚,长久有家.有情有义.
卷2经国
题解经国,即治理国家。本篇袁准总结了曹魏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建立爵位等级制度,分封诸侯王室和亲属,作为蕃屏,以保证中央政权的稳固,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原文】先王之制,立爵五等,所以立蕃屏[24] ,利后嗣者也,是故国治而万世安。秦以列国之势而并天下,于是去五等之爵而置郡县,虽有亲子母弟,皆为匹夫,及其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去。及至汉家,见亡秦之以孤特亡也,于是大封子弟,或连城数十,廓地千里,自关[25] 己东,皆为王国,力多而权重,故亦有七国之难[26] 。魏[27] 兴,以新承大乱之后,民人损减,不可则以古治,于是封建[28] 侯王,皆使寄地,空民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力侪[29] 于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30] 之仪,邻国无会同[31] 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司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不能得,既违宗国[32] 蕃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注释】
[23]至:极致。
[24]蕃屏:护卫。蕃,通“藩”。
[25]关:函谷关,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汉元鼎三年移至今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
[26]七国之难: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当时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作乱,后被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27] 魏:魏国,也称曹魏。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改汉为魏。公元265年, 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国号为晋,曹魏亡。
[28] 封建:指分封土地,建立邦国。[29]侪:音柴,辈,类。
[30]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礼记 ●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 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31]会同:古代诸侯觐见天子的通称。[32]宗国:同姓诸侯国。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译文】
先王治理国家,之所以设立五等爵位(分封诸侯),是为了设立藩屏护卫朝廷、利益后世子嗣,因此国家大治,长久安定。秦朝趁着列国分立的形势而统一了 天下,于是废除诸侯国,设立郡县。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兄弟,都成为平民。等到秦国衰败,陈胜-人高呼而天下就离叛。到了汉朝,看到秦朝是因为孤立无援而快速灭亡,于是大肆分封刘氏子弟,有的封地连城数十个,领地千里,从函谷关向东全是诸王的封地。他们兵力众多权势很重,于是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曹魏兴起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之后,人口减少很多,不能沿袭古代的治国方法,于是对所分封的诸候,都使他们有寄身的土地,空有王侯之名而没有实权。各个王国可以役使老弱士兵百余人,来护卫王国。虽然有王侯的名号,但是实力却跟普通人相似。封地远在都城千里以外,没有按期朝觐天子的礼仪,邻国也没有会合结盟的制度。诸侯游猎,不能超过边界三十里。又给他们配备了监察和辅助治理的官吏,专门负责监察诸王的行为。王侯都想做布衣百姓却不能如愿。(这样做) 既违背了同姓分封诸侯国作为藩屏护卫朝廷的本意,又损害了骨肉亲戚间的恩情。
【原文】昔武王既克殷,下车[33] 而封子弟同姓之国五十余,然亦卜世[34] 三十,卜年[35] 七百。至乎王赧[36] 之后,海内无主,三十余年。故诸侯之治,则辅车[37] 相持,翼戴[38]天子,以礼征伐。虽有乱君暴主,若吴楚之君者,不过恣睢[39] 其国,恶能为天下害乎。周以千乘[40] 之赋[41] 封诸侯,今也曾无一城之田,何周室之奢泰,而今日之俭少也?岂古今之道不同,而今日之势然哉?未之思耳,夫物莫不有弊,圣人者岂能无衰,能审终始之道,取其长者而已。今虽不能尽建五等,犹宜封诸亲戚,使少有土地,制朝聘会同之义,以合亲戚之恩,讲礼以明其职业,黜陟[42] 以讨其不然[43] ,如是则国有常守,兵有常强,保世延祚,长久而有家矣。【注释】
[33] 下车:指即位。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34]卜世: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亦泛指国运。[35] 卜年:占卜预测统治国家的年数。亦指国运之年数。[36] 王赧:周赧王,亦称王赧,是东周的第二十五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姬姓,名延,为周慎靓王之子。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56年在位,共在位五十九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旧他在位时期,东周干室的影响力仅限干洛品(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37] 辅车:颊辅与牙床。一说车夹木与车舆。比喻事物互为依存的利害关系。[38]翼戴:辅佐拥戴。[39] 恣睢:放纵暴戾。[40] 千乘: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41] 赋:兵,军队。《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42]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43] 不然:不敬,不从命。然,通“難”。【译文】
过去周武王攻克了殷商,初登帝位就分封同姓子弟诸侯国五十多个,周朝国运延续了三十代,享国七百年。周赧王之后,国家没有君主,达三十余年之久。所以分封诸侯而治天下,则诸侯国与中央朝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诸侯拥戴天子,天子按照礼义进行征伐。即使有暴乱的君主,像吴国和楚国的君主那样,也不过在他们自己的封国内放任妄为,怎么能为害天下呢?周天子用拥有千乘兵车的大王国封赐诸侯,而现在的诸侯却连一"座城池的 土地都没有。为何周王室那么大方,而今天却少成这样?难道是因为古今的世道不同,今天的形势就是这样吗?是没有仔细思考罢了。世间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弊端,圣人治国难道就能不衰败吗?不过是圣人能够明了事物兴亡的道理,从中选择有利的一面罢了。今天虽然不能完全建立五等爵位的制度,也还是应该分封王室亲属,使他们拥有少量的土地;制定定期和不定期朝觐的制度,以合乎亲属间的恩情;通过宣讲礼法来明确他们的本分,通过爵位等级的升降来惩治不守礼制的诸侯。这样的话,国家有稳定的制度,军队能长期保持强大,能够世代延续,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稳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