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找到一本新书,书名为《唐代宫女生活研究》。
宫女在古代是数字庞大的一类人群,但她们如同默默无闻的绿叶,很少有人为宫女发声。
我们对古代真实宫女的生活知之甚少。
我怀着好奇与对作者的敬意,打开了这本书。
众所周知,每一本研究与学术类的书籍,都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翻阅许多的史料,古人的诗词,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等,若是在这个基础上想要写成一本科普类的书籍,那就还需作者自身的语言文字功力。翻开这本书的绪论,扑面而来的是各种参考书籍的名单。
在《入宫途径》这一章里,可以得知,唐代的宫女“容貌秀丽素质上乘”的“良家女”。所谓良家女,即出身“衣冠仕宦或士人家庭的女性”,年龄在13~20岁。从宫外选拔这些女子入宫的官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花鸟使”。“花鸟使”徒有好听的名字,在当时却是横行霸道的存在,很不受当时的人们的欢迎。
阅读着这本书里引用的诗文,不得不为那个时代入宫的女性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身为当时的一名美丽女子,生在“衣冠仕宦或士人家庭”是一种不幸。被花鸟使选中也没有拒绝与反抗的权力,她们不得不年纪轻轻就告别良人,告别家里的亲人,随着队伍入宫做奴婢。
更有过分的家族,希望借着女儿入宫,可以“攀龙附凤”,全家人富贵无忧,可是万千人里,能够作为宫女青史留名的又有几人,寥寥数几罢了。
可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宫女在当时,是一种“合理”的存在,皇宫需要她们。她们曾是长安城彰显帝王权势与身份的存在,也烘托了后宫为妃为后的那些女性尊贵的地位。京都的皇宫在历史长河里显得熠熠生辉,也有宫女们一部分功劳,她们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者。
宫女入宫的途径总共有四种,(一)良家采选;(二)因罪籍没;(三)臣下进献;(四)特殊征召。
上篇介绍了,去良家采选宫女的工作,由“花鸟使”完成。
宫女入宫的第二种途径是“因罪籍没”。
书中列举了很多女子因家族中男子所犯“重罪”或“死罪”,而被没入掖庭为奴的例子。这种情况被称为“籍没”。女子被没入掖庭后,并不是像跟在皇帝、皇后、得宠的妃子身边,像那些上等体面的宫女一样享受许多特权,她们只能被奴役,从事最辛苦的活计。
这样的日子持续多久呢?答案是没有止境的。
若不是被皇帝看上,她们便只能永远待在掖庭里等待干活儿老死。
虽然这一小节的文中并没有向后提及,但想到之前看过的电视剧,可以想象,掖庭的生活是残酷的。一群带着怨气的女人之间明争暗斗。可我们又都无法想象,真实的掖庭,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宫女入宫的第三种途径是“臣下进献”。
臣下进献首先是存在利益关系的。宫女在这其中,像是商品,又如充当人情与脸面的礼物。
唐朝在强盛时期,收到过许多小国赠送的异域女子。
皇亲国戚,也会向宫里进献女子。但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君王,也是为自己考虑。希望有一女子常伴帝王身侧,为自己吹枕头风探听宫内消息,观测皇帝心意,皇宫内外其实都有双眼竟盯着皇帝的一举一动。
有时,宫内会要求地方官员进献女子。但许多官员,为了讨好陛下,稳健仕途,他们会从民间挑选漂亮的女子送进宫内。甚至还有朝臣,将自己貌美的妻女主动送入宫廷。
宫女入宫的第四种途径是特殊征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