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和一老友聊天,他发给我一截图,上面像九宫格一样有九幅大头像,基本上都是中年男人。他说,你看看,这些所谓的专家,到现在还是没有火起来。我都没有点击放大,就认出了七八成,都是老熟人,每每遇到热点到来的时候,这些哥们就不会闲着,这不最近几天楼市里的热点挺多的,专家不发声,好像就对不起自己的这张嘴(这话说的,有毛病不?)
朋友截图的背景资料需要交代一下:这是一网站做的专题,这不前几天嘛,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来了,于是邀请了几位老熟人老专家出来说说,先宏观再区域然后回到房地产,说啥的都有。那些观点我不太敏感,可能也算是圈内人士,对楼市保持着长期的持续的深度的关注,应该说的不应该的都说了。
引起我反思的倒是朋友的那句钱学森之问:为什么这些专家没有火起来?
是楼市不够火吗?是盘子不够大吗?是热点不够热吗?还是自身功夫不够?
好象都有,好像又不是关键。
我找到的答案是:楼市也好,房市也好,事关民生,虽然与吃喝玩乐相比频度未必最高,但作为一种空间器物,任何一个人都是睡在房子里,与房子感情最深。无论这房子是有产权还是没产权,是自己的产权还是别人的产权,是大产权还是小产权。
因此,基于对房子的感性的认知,可以下一个结论: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是房地产专家。都能对房事楼事瞎BB几句,都有可能说到点子上。于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就有点尴尬了。
还有一点,高手在民间。对于那些低调的隐性埋名的手里握着十套八套一二线城市别墅豪宅公寓的,你能说他不是专家嘛?他们才是实战型的专家。他们不需要什么理论支撑,简单的高抛低吸长期持有踏准周期节拍,再加上在融资上的长袖善舞,就足以秒杀无数专家。
因此说,在房地产这块,当专家不好混。出不了名那是必然。出了名反而未必是好事儿。
像北京那位春天派掌门,不也是在去年微博大会上滑了一下铁卢嘛。哎。未必是他的过错,但个案摧毁一个人设的情形不也天天上演嘛。
米蒙也好,宅博士也好,都不能免了大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