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说“(圣智、仁义、巧利)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巧饰不足以治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回归纯洁朴素,减少私心杂欲。
以前一直说北欧三国幸福指数最高,后来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其中有一段是所有在校的青少年都必须参加的冬令营之类的活动,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唱歌,然后像宣誓一样集体背诵一段话,内容大致是“我就是一普通人,我没有比别人聪明,所以不要太多痴心妄想,执着妄念,安分守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之类的。当时看完觉得这有点洗脑的感觉吧,从小就开始压抑了,觉得自己平凡普通,于是能安于现状,对自己得到的一切都觉得满意,所以才会幸福指数最高吧。
如今读了《道德经》再回想起这一段,又觉得和老子所倡导的理念似乎是不谋而合了。我没有立场说人是应该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向前,保守就等于落后,积极向上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但,大多数人仍然真的就只是普通人啊,即便搭乘着大趋势的高铁一路向前,纵向来看每个人都能有远超过去的发展,但横向比较,大部分人不管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依然是苦苦挣扎的一部分吧。
回过头来再说我们提倡的,即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即我们所没有的。
以社会来说,越提倡什么就是越缺少什么,如果“清廉”成为“好官”的定义,可想而知大多数官是怎样,坏官又是怎样。
以个人来说,就是大家常说的“越炫耀什么越缺什么”,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有“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就是自己缺什么”一说,别人客观叙述的时候,觉得别人是在刻意炫耀的人,是因为所叙述的是听者没有且想要的,才觉得别人是在炫耀吧。
社会宣传的受众也一样,觉得礼义廉耻特别好的人是不是还在山下仰望,而觉得这不过是人生道德底线的人才是真修身。
第二十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智若愚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些人、有时候,害怕“若愚”的时候被旁人当做是真愚,于是忍不住要时时显露自己是有智慧的;可过于在意旁人的眼光,尤其旁人大半非大智者,可见这等人也绝非大智,所以无法若愚吧。
第二十一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老子一再写“道”的飘忽,总感觉是难以把握的,但从古至今,不只是到老子的“今”,亦是到如今的“今”,“道”都始终存在从未消亡,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即便是全世界的人都认定“地球是平的”的年代,地球保持着它略椭圆的形状默默转动,全世界都坚信“地心说”的年代,地球也一直行进在绕日轨道上。所谓“道”,便是不管人类怎么坚信怎么误解都无法改变其根本,而最终必须认识到其本真的东西吧。
第二十二章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读过这一章,我把个人签名改成了“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为是,才能明白是非,不自我炫耀,才能清楚展示。
自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而拒绝听另一方的道理,又怎么能确定自己真的是完全正确的。
山田宗树的《百年法》里写了一句:只要能完全理解自己为什么是正确的,就不害怕任何反驳和指南,就能直面你的敌人,毫不动摇。
很有些人接收了某一观念,觉得正确无比,却从未认真思考过,就常会在与人辩论的时候面红耳赤地叫喊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因为没有自信会有办法能从道理上说服对方吧。
虚怀兼听,以为自勉。
第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所谓求仁得仁,自然求不仁得不仁。诚信不足的人,别人也不会信任他。
会失信于人的人,没有资格指责别人不信任他吧。
我是真的很讨厌双标的人。有人跟我说这就是人性,人本来就是复杂矛盾的。我说我也是人,也有人性,也有感情,所以我讨厌一类人也是自然而然的吧。他反问我说,你就没有双标的时候吗?我想了想,说真的我还真不敢百分百确定,以我自己的标准来看,我尽量不双标。若觉得可以杀人,便做好随时被人杀的心理准备;若觉得可以说谎,便明白别人也不用全说真话;若觉得可以对别人评头论足,便知道别人也会评价自己。但或许有一些事,以他人的标准来看我,也会是双标的也未可知吧?只能答一句: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第二十四章感觉像反写第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范应元校注写:人法地之表重,地法天之不言,天法道之无为,道法自然而然也。清静无为,循乎自然,此天地人之正也。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孔子的“有教无类”同于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