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一日三餐本平常 孟子“食正”出思想

一日三餐本平常 孟子“食正”出思想

作者: 海庆安澜 | 来源:发表于2019-10-01 18:22 被阅读0次

        一日三餐,一辈子周而复始。富者,追求吃好;拮者,追求吃饱。无论贵贱,一律得吃,无非“吃好”与“吃饱”之别,可见都是凡夫俗子,得食人间烟火。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偏偏要吃出“思想”来,他就是古代的圣贤——孟子。

        孟子可能追求吃好、也可能追求吃饱,这一点他是俗子。但他边吃还边思想饮食道理,这一点他就是圣人,因而说出了众多启人蒙昧的哲理感悟,至今仍为经典。

        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耆”是嗜好,其意在说明厨师要掌握食客的口味,治国理政也要掌握老百姓的愿望。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意指处理矛盾问题时要抓重点、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懂得取舍,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见,孟子是一个诙谐有趣的人,能够在平常的事物中看出深藏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说出来,震撼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

        孟子的饮食思想,最突出的是食正、食功、食徳,今天就说说——食正。孟子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这里的”甘”,是嗜好的意思。意思是说,食品和饮品是有本味的,这个本味就是正味。但是,饥饿的人吃起来狼吞虎咽、贪快贪多,口渴的人喝起来快饮不止、豪饮不停,是尝不出正味的,因而也丧失了掌握正味的机会。孟子讲食正,意不在食,在乎事物的本质,即“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就是说,事物有本质、运动有规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饥不择食,要循序渐进、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的本来和正味。并且,告诉人们一个处理问题的道理,就是不贪不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不要失去“正味”的本来心智,按照“正味”的本来规矩去办事。

          孟子的“食正”思想,超越了饮食的一般意义,上升到了认识事物和做人道理的哲学层面,可谓生动深刻、通俗易懂、意义深远,不愧圣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日三餐本平常 孟子“食正”出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rx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