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长久快乐,乃至永远快乐,相信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相信每一个人也都体验过快乐的滋味,但快乐到底是什么状态,恐怕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我对于快乐的定义是没有烦恼,而我知道自己烦恼丛生,所以我遇到了这本书——咏给.明就仁波切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在《宝云经》里,除盖障菩萨问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方法如何,而是要菩萨先去思考心的状态、作用与功能。”
一、反思我意识心的状态
“我们必须经历这个过程,那就是真的坐下来检视自心,检视自己的经验,才能看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卡卢仁波切”
这里,我通过自己的几个切身经历浅谈一下对于自己意识心状态的反思。
1.意识心的不受控制性
对于自己,我知道自己有一系列的情绪,有期望、有恐惧、有紧张、有愤怒、有显示、有轻慢、有嫉妒,这一切的情绪左右着自己的起心动念,让身心不宁静。当情绪意念升起时,自己就像是一个木偶人,被一根根情绪意念的线绳牵扯着行动,明明已经觉知到了升起的情绪,但还是被情绪左右,难道我真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人吗?
2.意识心的执迷性
对于自己意识心的质疑,最初起源于一次旷日持久的牙疼。这次牙疼历时半年以上,因牙疼发生突然,事前没有任何征兆,且在牙面上没有任何坏洞可查,这个牙疼就被我解释为中医所讲的风火牙疼,经络不通的表现。自己对于中医具有忠诚的信仰,脏腑五行、经络运行,自己虽然不通,但信任自古流传下来的古人对于人体的认知。自己也曾经用自悟的脚趾放血的方法治疗感冒后严重鼻塞,屡次见效。所以,这一次牙疼,由于没有发现牙洞,所以也就付诸于中医疗法了,先从疼牙的位置是上牙还是下牙,百度上搜索对应的经络,在对应的经络上取穴下针、放血,可是,这次没有像鼻塞那样出现奇迹。牙疼一点点发展着,越来越难以忍受。期间在思想意识层面出现这是消业啊、磨练意志呀等想法,疼的时候,就去观这个疼,发现疼确实会发生变化,但疼痛还是没有离去。直到最后终于忍不下去了,去了一家牙医诊所,一检查,发现在两牙之间有一个牙洞,表面是看不到的,牙内已严重发炎。经过了两次治疗,疼痛大幅缓解,三次后就不再疼了。这次牙疼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意识心的错误认知,带给了身体极大痛苦,其实是可以早些消除的。据说牙疼能达到人体疼痛的最高等级四级,真奇怪自己怎么忍下来的,从另一个层面也可能说明自己是一个执著己见的人。
另一件事被我称为禅修裤的领悟。事情是这样的,第一次参加栖霞寺禅修时,本已能日常打坐40多分钟的我,打坐一会儿后就出现了腿部酸胀的强烈反应,强忍的结果是带来了内心的烦躁,后来自己放弃了强忍,放开了腿。第二次,在云居寺禅修,腿部又出现了同样的酸胀感觉,可我在家打坐时,没有这种不适感啊!难道,一到寺院,就有这样的反应吗?意识心层面也出现过,这是考验?消业?但不适的感觉让心不能宁静。一个偶然的契机,我抻拉了下裤子,才发现因禅修营公共场所特意穿的有弹性裤子,坐时间稍长,造成了腿部的不适,更换为宽松的裤子后,腿部酸胀的感觉再没出现过啦。这件事,让我初步认识到,不能过分相信自己心的认知,将盘腿不适解释为消业,这是意识心没有了解清楚原因的主观解释。
两件事,带给我的启示是,身体物质层面的各种反应,必有其可认知到的物理层面的原因,不能一味地归因于消业。
3.意识心不能如实反应客观现实
2019年春节,我参加了天台山慈恩寺的禅修营。报到后当天的晚课,是一场出家僧人和营员一起的佛事活动。因我以前曾多次参加过佛事活动,所以对于这场佛事活动的场面、唱诵、仪轨并不感陌生,但我旁边的室友,她是第一次参加,事后她跟我分享说,“这个场好强大,当出家僧人们走到附近时,心跳的好快”。她赞叹了好几遍,这里的场好强大。我没有回应她的赞叹,但在我的内心中却引起了思考。因我在这场佛事活动中始终很松弛,没有任何诸如紧张、激动的感觉(我曾经也在有些佛事活动中出现过激动想哭的感觉)。我的思考是,如果这里的场真的强大不一样,那应该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才对,就像天气寒冷,大家都会觉得冷。但为什么,室友感觉场强大,而我没有任何感觉?想来,还是个人的意识心反应不同,带来的体验不同。这个对于场的判断,并不是外在客观现实,而是自己内心的意识反应造成了身体反应,而意识心解释成了场的强大。所以,意识心的解释是不可靠的。
4.意识心的自动运转性
在慈恩寺禅修营,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再次思考意识心反应的自动性、不实性和非我性。那是一日早晨的禅修时段,这次主持和尚和大家一起打坐,大家都尽量控制了移动不适身体的频率和动作幅度,禅堂格外安静,我也进入安静的禅坐之中。突然,禅堂的大铁门被重重的撞击发出了轰响,紧接着是男生大声的呼喊,“快来人,快来个男的,出人命了,出人命了”。我大受其惊,看着许多人纷纷跑出禅堂,身体的反应是想哭泣,头脑的反应是有人自杀了,接下来头脑在想,出了这样的事情,禅修班肯定会提前结束了,这个寺庙以后可怎么办?出了这样的事,影响太不好了,有想放声大哭的冲动。可我斜前方的一位义工,她却气定神闲,没有被出人命的呼喊惊扰,反而有些抱怨,说,今天师父在,有师父的加持,她禅坐的状态特好,被打断了。很快,当我刚走出禅房门,刚刚跑出去的许多人就走回来了,大家纷纷抱怨着一个女学员,为了手机,掉水池里了。后来,了解到的事情是,该女学员没有遵守禅修纪律,起晚后,走路不慎掉入水池,被救上后,一直在呼喊找手机。这样一件事,后来大伙交谈沟通那被惊吓,听到出人命的呼喊那一刻的反应,我发现周围的人反应各不相同,而我的意识把它编造成了有人自杀身亡的故事,还悲从中来,一直有哭泣的冲动。回家后,把这件事和我父亲谈起,他说听到我讲到“出人命”的时候,认为是师父特意设计,考验大家禅修境界是否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这件事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每一个人的意识反应都是在自身内部以前的经历、信念的基础上的一个自动运转,是不实的,而我还是如此的信任这个意识反应,被它牵扯地进一步起心动念。
二、疑惑觉知心的状态
上面所提的一系列事情在认知层面大大触动了我,我发现意识心反应是一套自动运转的程序,并不受我的支配,由此推理,我应不是那意识心,我终于不再那么认同于自己的意识心了。
进一步思索,知道我具有感知这意识心的能力,这后面的那个感知者,那知道这个起心动念的觉知是什么呢?那这后面的觉知又是如何感觉到意识心的呢?感恩自己曾经在禅修道路上的相关知识积累,后来在打坐实践中发现,不再那么认同意识活动之后,能帮助歇心,能让那后面的觉知心更长时间的觉知意识的活动。
慈恩寺住持和尚曾经关于禅修的一段开示对我帮助非常大,他说:觉知念头就像猫捉老鼠似的,看着念头的出现,念头每刻都在自动的出现,一开始,念头很大了,才被看见,就像老鼠跑出来在面前晃动了才被发现,这时并不知道老鼠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到后面,老鼠(念头)一露头,就被看见了;再到后面,念头将出不出就被看见了。
目前,我的老鼠(念头)还是到处窜动,堂而皇之地来到了面前才被觉知到,仍没有发现老鼠洞在什么地方。内心一直好奇,那背后的觉知心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期待自己精进禅修能了悟到。
三、《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对于心以及修心的阐述
在认知了这个意识心不是我之后,自己有微微的高兴之感,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些许进步,对禅修生出了更大的兴趣和热爱。就在这时,我遇到了这本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对于宗教乃至佛教,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我非常认同咏给.明就仁波切的说法:“佛教是一种通过技巧探索自身经验的方法。这些技巧让你能以非批判性的方式检视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最终认识到自己心的运作方式,知道怎样做才能体验到快乐,不怎样做才能避免痛苦的产生。——佛教就是直接探索心及修心的方法。”
下面是我摘录《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书中触动我的一些内容。
1.正念
佛法修持的要诀在于,当念头、感受和感知分别生起时,我们只是单纯地安住在当时纯然的觉性中。在佛教传统中,这种温和的觉性被称为“正念”。
2.“本然寂静”
“本然寂静”一个给人高深莫测感觉的词汇,咏给.明就仁波切在书中写出了古老的故事,将本然寂静的体验做了一个巧妙的形容:将军在为国王完成了漫长而艰苦的秘密搬运珠宝的任务后,回到家,洗了个热水澡,换上舒适的睡袍,深深吁了一口气,在舒服的床上躺下来。虽然劳累,却异常满足。在完全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中,他终于可以全然放下,并且安住在当下的解脱中。这样全然不用力的放松状态,就是所谓的“本然寂静”。
3.空性
当佛教徒说到空性时,意思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
把控制或阻挡念头和感官知觉的企图都放下,而开始毫无痛苦或罪恶感地体验他们,把它们从心中经过当作是一个无限可能性之宇宙的显相。
4.感知
纯粹就生物学的角度而言,脑是塑造和修正感知作用的积极参与者。仿佛脑让世界透过感知而显现。
一切我们所思考、感受和所感知的对境,都是被我们心理习气所制约的。
当坐下来吃东西的时候,试着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在想这食物真好吃或真难吃?到底是什么认出了吃的动作?”
禅修练习可以让感知者能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以及自心感受到的体验和对象物其实是一体的,是一样的。也就是消融主体和客体的分别,也就是所感知的事物和感知事物的心并没有什么不同。
5.天赋明性
心之明性(觉性)是本自具有的,不是被训练出来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认出它,只要注意自己是觉知的就行了。但这困难是,所谓的明性或本具的觉性,其实是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此反而难以辨认出来。
“让自己觉察所有掠过自心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当你看着它们经过时,就问问自己:‘心和掠过心的念头有任何差异?思考者和思考者所感知的念头有任何差异吗?”
6.悲心
对于佛教徒来说,悲心不仅止于怜悯他人,悲心的藏文是“宁洁”,意指“心全然地展开”,是一种与所有生物相连的自发感受。
当悲心在我们心中生起时,就是我们已经学会看到自己其实是多么强壮且安全无虞。
慈悲心的小练习:请坐下来,准备好纸和笔,把自己希望解决的十个问题都写下来,无论是天下大事或私人事都可以,不需要想出解决方案,只要把它们清楚列出就行。——我自己试验了一下,在内心烦躁、愤恨情绪充斥的时候,仅写下了几个之后,内心就平安了许多。
如果列表写出自己不喜欢的人,我们就会从中发现很多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面向。
7.禅修的方法
(1)无所缘禅修:身体坐直,自然地呼吸,然后觉知气息的进与出。当你透过觉知气息的进出而放松时,你可能会开始注意到有好几百个念头在心中来来去去。有些念头很快就过去了,但有些念头却会诱发一连串相关的念头。当你发现自己在追逐某个念头时,只要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可以了。
在无所缘禅修的练习中,我们只是观看着一切,完全不做任何干预;我们只是对探索内在的实验感兴趣的观察员,所以对实验结果的好坏不会患得患失。只是观看,放下对结果的期待。只要对生起的想法或感受至少保持了些许的觉醒,就已经直接瞥见了心的自然运作。
(2)有所缘禅修:将注意力轻松地安住在感官所接收的信息上,摆脱伴随对方声音而来的情绪和语意影响。以身体知觉、情绪、念头、出入息为助缘禅修。
周围环境的因缘条件不断在改变,但真正的平静来自于适应改变的能力。当各种干扰发生的时候,你就要把它们都变成修持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呼吸练习被狗叫声等噪音打断,那么你就转而练习声音禅修法,把注意力安住在这些声响上;如果你感到背痛或腿痛,就把注意力放在那感到疼痛的心上。
时间的本质是空性的,试图以愈来愈小的单位审察时间的努力,到了某种程度之后,必然会瓦解。可以利用禅修来体验对时间的感知,试着将时间分解为愈来愈小的单位,直至进入一种超越语言、超越观念、超越概念的体验。
8.禅修的次第
咏给.明就仁波切给出了“瀑布般的体验”、“河流般的体验”、“湖泊般的体验”的禅修次第,对于禅修的进阶状态以形象的说明,对我启发性特别大。
(1)瀑布般的体验:心被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淹没而不知所措。通常第一个反应是企图阻断瀑布,也就是蓄意阻断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的生起,以便能体验到平静、开阔和宁静的感觉。试图抗拒念头等体验的意图会产生一种反作用,而造成心理和情绪的紧张感,到最后演变为身体的一种紧张状态,尤其是上半身:双眼上翻、耳朵竖直,而脖子和肩膀则变得异常紧绷。可阻断瀑布之后的安定感就像彩虹般虚幻且短暂,被咏给.明就仁波切称为“如虹禅修”。
一旦不再蓄意强加这种造作的安定感后,开始关照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但是一下子又被它们带得团团转。你认出自己又迷失了,然后再强迫自己会去观察心中所发生的一切,仁波切把这种状态称为“钩链禅修”,在这样的禅修中,你试图钩链住自己的体验,万一不小心让自己迷失了,会感到有些懊恼。重点是让自己如实地觉知自心生起的一切。
修持一段时间之后,会开始看到平常没有觉知到的心念活动,当然,也许还无法关照到每一个经过的念头、情绪和所接受的对境,就像错过公交车的经验一样,只能对它们惊鸿一瞥。“知道错失了某个念头或感受”的知觉,就是一种进步的征兆。
再继续练习下去,你会发现自己愈来愈能够在每个体验生起的瞬间就清楚觉察到它。
(2)河流般的体验:开始能够清楚分辨那些经过心中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的动向,可以自然觉察内在和外在所发生的一切。念头和感受不再显得那么强烈,发现自己不再把心的活动那么当真。开始能分辨出每个体验之间的微小空隙,这些空隙最初会很短暂,只是对“超越念想”或“超越经验”的惊鸿一瞥,但假以时日,这些空隙便愈来愈长,而这就是“止”禅修的精髓:能够觉察并安住在念头、情绪和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空隙上。
(3)湖泊般的体验:心会开始感到非常平稳、宽广且开阔,人生中也许还是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负面念头、强烈的情绪等,但是,这些困难已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为加深禅定觉性的契机,就像赛跑选手挑战自己多跑半英里,以期待能够突破瓶颈而获得更坚强的实力和能力一样。
“湖泊体验”被视为“止”禅修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真正的开悟或完全证悟。它是修持道上重要的一步,却不是终极目标。体悟可以很美妙,但随时都在变化,就像天空中云朵的漂浮移动,而开悟即自心本性的稳定觉醒则如天空本身,是衬托各种变动体验生起的一个不变背景。你可以记住并领回欣赏这些禅修体验,但如果试图留住或重演这些体验,最后就会感到挫折与失望。
四、反思自己的禅修状态
我目前还是处于瀑布般的体验阶段,一直试图和自己的不良情绪作斗争,当不良情绪出现后,心中会产生赶快逃离、让不良情绪赶快离开的倾向,会谴责、讨厌引起自己不良情绪的外在的人或事。书读了一大堆,道理了解了一大堆,禅修进步甚微。充分证明了“单靠理论上的了解,并不足以克服制造日常生活各种伤痛和烦恼的心理与生理习性”这句至理名言。 咏给.明就仁波切说:当你不再逃避坏情绪时,就已经和坏情绪之间产生了空隙。让一次次的坏情绪来检验我吧。
“概念性的知识是不够的……你必须拥有源自亲身体验的确信。——第九世嘉华噶玛巴”。我定将禅修实践进行到底。
禅修是完全独特的个人体验,没有任何两个人的体验是完全相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