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说史 | 晚清首个赴欧考察团笔下的火车
01
1866年,同治五年,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邀请之下,大清帝国第一次向欧洲派遣了尝试性的外交使团。
总理衙门的期待是,到欧洲考察“风土人情”,并绘图贴说,以资借鉴。
经过皇帝的批准,在1866年3月,在赫德的引导下,在使团领队——63岁的斌椿斌大人的带领下,使团出发了。
02
使团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南,经过天津,过山东,走海路奔上海。在上海乘坐法邮火轮船赴香港。
在香港正式登上奔赴欧洲的大轮船。
经过一个多余的海上颠簸,终于的4月份,到达了埃及。
在埃及,他们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火车。
03
在斌大人的笔下,第一次看到火车,对火车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描写。
前车为火轮器具,烧石炭,贮水激轮。后车以巨钩衔其尾,蝉联三四十辆,中坐男妇多寡不等。每辆如住屋一所,分为三间,间各有门。启门入,两面小炕各一,可坐八九人。炕上下贮行囊数十件。每间大窗六扇,有玻璃木槅,以障风日,启闭随人。油饰鲜明,茵褥厚软。坐卧、饮食、起立、左右望,皆可随意。次者装货物箱只。再次装驼马。摇铃三次,始开行。初犹缓缓,数武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我们可以看到,斌大人的笔下,对火车的前车、后车、车厢、行李架开行方式、速度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火车快捷的速度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对比现在高铁,当时的速度可以说是龟速了。但是相比其他交通工具,火车的速度给人带来的冲击,仍然让人难以相信。
04
对于这个现代化的高速工具,斌大人还赋诗纪念:
宛然筑室在中途,行止随心妙转枢;
列子御风形有似,长房缩地事非诬;
六轮自具千牛力,百乘何劳八骏驱?
若使穆王知此法,定教车辙遍寰区。
雲驰电掣疾于梭,十日邮程一刹那;
回望远峰如退?,近看村舍似流波;
千重山岭穿腰去,百里川原瞥眼过;
共说使星天上至,乘槎真欲泛银河。
斌大人将火车的速度和中国的传说故事也关联起来,足见其受震撼的程度。
05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火车,在19世纪,还是新事物。
面对新事物,带来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反映?以及如何将新事物的新知识传递给同时代的人或下个时代的人,斌大人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作为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士大夫,斌椿一直心怀国家,用“经世”的思维去看待、记载所遇到的各种新事物、新技术,希望能过带回祖国为大清帝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改变。
这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态度和做法。
2018-09-21 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