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亲友的怀抱中一直生活到今天,深深知道自己是他们唯一无二的爱护的对象,可是现在一下就进入了另外一个环境,使他在其中竟成了无足轻重的人;他,长久以来都是他那个世界的中心,而现在竟发现自己好象是掉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一切,在他看来,同他以前的生活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啊!他在自己的亲友中养成了妄自尊大的观念,而在陌生人中,如果不丢掉这种观念的话,岂不要遭到许多的侮弄和羞辱!当他是小孩子的时候,大家都让他,大家都殷勤地照顾他;而一成了青年,就必须要他让大家了,否则,哪怕他只保留一点点旧样子,他就要受到多么严酷的教训!他一向是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因此养成了这种习惯,使他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使他不断地觉得他缺少这样或那样,一切讨他喜欢的东西都在引诱他,别人有什么他就想要什么。他垂涎一切,他妒忌每一个人,他到处想高居人上;虚荣在腐蚀他,不可克制的欲望的火焰焚烧着他年轻的心;有了欲望,同时也就产生了猜忌和仇恨。所有一切腐化人的欲念都同时在他的心中爆发出来,在喧嚣的世界中,他被这些欲念弄得激动不安,他每天晚上都带着不安的心情回家,对自己不满意,也对别人不满意;他睡觉中也在反来复去地凭空打算,被千百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弄得心绪不宁,他傲慢的心在梦中给他描绘出他一生如饥如渴地想望而不可能得到的虚幻的财富。以上所谈的,就是你的学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我的学生。
所谓妄念,就是青年前后生活的落差,从一种生活环境进入另一种生活环境后,心态和欲望发生变化。那么卢梭所教的爱弥儿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如果第一个使他印象深刻的情景是很凄凉的,则他一回想他自身就会获得一种快乐的感觉。当他看见他免掉了那么多的灾难,他就会以他没有想成为那样的人而感到高兴。他分担他的同伴的痛苦,而这种分担完全是自觉自愿出自一片好心的。他同情他们的痛苦,同时又以自己没有遭到他们那种痛苦而感到庆幸。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他有一股能使我们超越自我的力量,使我们除了为我们自己的幸福以外,还能把多余的精力用之于别人。要同情别人的痛苦,当然要知道别人的痛苦是怎样一回事情,但不一定要自己去感受那种痛苦。当一个人受过痛苦,或者害怕受痛苦的时候,他就会同情那些正在受痛苦的人的;但是,当他自己受痛苦的时候,他就只同情他自己了。所以,如果说所有的人都因为有遭遇人生的苦难的可能,所以要把他目前不用之于自身的情感给予别人,则由此可见,在同情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心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快乐,因为这表明我们有丰富的情感,反之,一个硬心肠的人总是很痛苦的,因为他的心不让他有多余的情感去同情别人。
现在懂得卢梭培养爱弥儿同情心的缘故了,一个青年质朴的人生态度,具有同情心,一来他所求于别人甚少,二来他关心同情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从而产生怜悯之心,对比之后,觉得自己相当幸福。而那些从小过惯了为所欲为的生活的孩子,不会产生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卢梭所说的硬心肠,他们所看的是如何使自己比别人更好,不会去关心同情别人的苦难。反而产生对别人不如他家人的怨恨。
我们太从表面现象去判断幸福了,所以,我们认为幸福的地方,恰恰是最不幸福的地方;我们到不可能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求幸福,因为快乐往往只是幸福的可疑的征兆。一个快乐的人往往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在拚命地欺骗别人和愚弄自己。在交际场所是那样喜笑颜开的人,回到自己家里差不多都是忧忧郁郁满腹牢骚的,他们的仆人要代他们受他们取悦朋友时候所受的那一番苦。真正的心满意足是不会那样嬉嬉闹闹的。由于我们百般地爱护这样甜蜜的一种感情,所以我们在享受的时候就会想到它,领略其中的滋味,生怕它化为乌有了。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很少把他的快乐形之于言笑的,可以说他是把他的喜悦储藏在他的心里的。闹闹嚷嚷地穷欢作乐是失望和烦恼的烟幕。忧郁和淫乐是相陪伴的,同情和眼泪是随甜蜜的快乐而来的,极端的快乐将使人哭而不会使人笑。
卢梭解释了一个人类社会交际场所的悖论,凡是在大庭广众下显得特别活跃,嘻嘻闹闹的人,往往是内心极其贫乏,私下里很孤独寂寞的 。相反,真正心满意足,真正幸福和充实的人在公众场合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很少把他的快乐形之于言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