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在2013年。初读仅仅是概览一下中国的历史,但比起只是根据年代罗列一些纪事来还是要深入得多。当时的历史知识储备毕竟有限,阅读后理解未能深入。今次再读,是在读完《万古江河》之后。因为两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便重读了一遍《中国大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75454/0c078d23cbacfeca.png)
相比较《中国大历史》和《万古江河》,作者黄仁宇和许倬云都是解放后到台湾,然后在美国求学。这两本书都不是讲述一时一事一人的历史典故,而是用一种“大历史观”,通过归纳比较的方法,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串联在一起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只是《万古江河》重点讲中华的成长史和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史,更侧重文化,而《中国大历史》重点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两书合起来看,更加能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通观《中国大历史》,作者一直都在寻找一个答案,即“中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何未能发展出来商业社会,以至于到了19世纪落后挨打?”作者将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秦汉的第一帝国时期、唐宋的第二帝国时期、明清的第三帝国时期。作者通过纵向时间上的比较,得到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又通过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回答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商业社会和工业革命的问题。
作者认为,中国的间架性的结构是潜水艇夹心面包式的。上层是以皇权为代表的极权,人数少但是权力大,通过集权统治整个中国社会。底层是庞大的乡村农民,是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底层基础。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大帝国时期的核心问题。中间层是没有经理能力的官僚。因为官僚本就是皇权的代表,自主性和能动性都很差。虽然唐宋明的科技均有发展,然而财政税收的改革均不成功,商业社会也无从谈起。待到西欧国家工业革命兴起,中国便只有落后挨打的命了。
虽然很多专业的读者诟病与《中国大历史》缺少史实方面的引用,显得不够专业。但是本书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论证上,免去了引述之繁琐,反而能够让有一定历史基础的读者读起来非常流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