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933872/483961864c45cd55.jpg)
儿时的记忆越来越频繁地涌上心头,可能是年纪大了,爱怀旧。
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童年时光都是在那儿度过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过年,那时,年味很重。
从大年三十到初五,商场、市场都不开门,虽然商户都不营业,但小县城里却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每家每户的门上、窗上,都贴着红彤彤的对联、福字、窗花。有的大人带着孩子放鞭炮,有些孩子们聚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玩冰滑……初六到十五,街上开始热闹起来了。最盼着遇到秧歌队表演,只要遇到了,就一定会停下来看。当时,最佩服那些踩着高跷的表演者,走得稳,还能跳。最逗的,是那个假装骑着驴的人,用搞怪的表情,和行人们互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秧歌队都已经走远了,但想起刚刚的画面还是会忍不住笑。到了十五那天,大街上间隔不多远,就会有一处小型冰灯,每处都不一样,大家都努力拨开人群,争取不错过任何一处冰灯,看到最喜欢的,还要排队拍个照。这让本来就很小的县城,一下子更加拥挤,到处人山人海。十五过完,年就基本结束了,小县城恢复常态,而我总觉得年过得太快。
我们家过年有二十几口人,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全都会聚到爷爷奶奶家,特别热闹。
在我们家,过年是从小年(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首要任务就是准备年货,这可是一件极其重要而且隆重的事情。小年之前,我的家人们会开个碰头会,大人们研究年三十、初一、初五等关键日子的菜谱,以及人员分工、采买分配等事情。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六七岁,也聚在一起严肃、认真地研究家庭春晚节目安排,还要穿插游戏环节,至于经费嘛,只要奶奶一句话,各家都会主动来我们“家庭春晚筹备委员会”交款,我们几个是很讲原则的,坚决做到专款专用。
小年一开始,我就不想离开奶奶家了,因为每一天都会有惊喜,新衣服、糖、水果、饮料、灯笼……那时的我,觉得过年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
期待中,迎来了大年三十,新衣服全副武装,一大早帖好自家对联,就迫不及待地和爸妈奔赴爷爷奶奶家。人一凑齐,客厅就成了麻将战区,大卧室通常被扑克队伍占领,小卧室则做为下跳棋和休息使用。按既定分工,当日值守厨房的,都紧锣密鼓地改刀、备菜,努力缩减时间,准备冲进各大游戏区。而我们几个辛苦筹备家庭春晚的“工作人员”,只能挤在爷奶家的小阳台彩排。爷奶家的老房子阳台是有门的,相当于一个小仓库,平时的小阳台,只有一个老式大木箱和2盆花,但过年时的小阳台,就是一个大宝库,所有的糖果、花生、瓜子、饮料都在这里,鞭炮也在这里,冻秋梨、冻柿子被挂在小阳台外面。奶奶掌管着这个大宝库,但她对我们总是会出现“监管漏洞”。所以,虽然这个阳台很小,但我们非常乐意在这彩排。
大年三十这天,虽然也是3顿饭,却和平常的饭点不同,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12点。按照菜单安排,谁的拿手菜谁来做,每一餐的菜品都丰富多样而且不重复。开饭之前,劈哩叭啦放一挂长长的鞭炮,拉开每顿年饭的序幕。
我们的家庭春晚都在三十下午那顿饭后,本就是赝品,决不能占用“正品”春晚时间。虽是赝品,也让我们煞费苦心,小品、魔术、歌舞、游戏,都是为家人们量身定做,再加上爷爷奶奶地高度支持,全家人都积极配合,参与度非常高,效果也特别好,给全家带来了很多欢笑,那几年的家庭春晚是我们寒假里最大的成就。
家庭春晚结束后,就要准备晚上的饺子宴了,因为人多,要包好多好多的饺子,为了不错过央视春晚,大家都聚在客厅,边看春晚边包饺子,有说有笑。12点的这顿饺子,馅是很有讲究的。通常按大家口味,包3种馅,然后按比例放硬币、干豆腐和糖块,谁吃到,寓意新年财源滚滚、福气多多、甜甜蜜蜜。家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顿饺子宴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真是不吃到“钱”不罢休啊!饺子大餐一结束,爷爷奶奶会休息了,其他人几乎都一宿不睡,人多、娱乐项目多,睡觉简直是浪费了大好时光。
大年初一,我们小孩儿的幸福时刻到来了,爷爷奶奶给我们发红包喽!嘎嘎新的人民币,在我们手中停留片刻,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进了爸妈的兜,唉……虽然是过手财神,但收红包的瞬间,还是满满地喜悦感。
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大人们变老了,爷爷奶奶去世了……
不知不觉,家庭春晚取消了,三十不再熬夜了,我也不再盼着过年了……
不知不觉,物是人非……
时间都去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