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诗词。
公元208年9月26日,建安七子之一大名士孔融,被曹操下令杀害,时年五十六岁。
岁月流年,往事蹉跎。时间虽然已经跨越了1800年之久,孔融的名气在今天依旧不减当年。
【四岁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十岁【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也是家喻户晓。
几近花甲之年惨遭弃市的命运结局,更是让人忍不住唏嘘感慨。
沧海桑田,难免一问,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孔融的死就是祸从口出,得罪了曹操咎由自取;也有认说孔融的死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玩过了火,不作死就不会死;还有人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阐述观点,说孔融是士人集团的代表,他的死就是枪打出头鸟,做了士人集团的替罪羊……
从诸多难以苟同的观点来看,孔融之死确实没那么简单。
疑云重重我的观点是曹操杀孔融不是因为哪个人,哪件事,哪一次争吵,哪一回怨恨,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恰巧碰到了一个政治诉求的呼唤。水到渠成,时机成熟,曹操就下令杀掉了孔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怨成仇亦非一日之功。
一、压垮大象的每一根稻草
首先说孔融这个人真的是太毒舌了。
对曹操有意见可以好好提嘛,干嘛非要每一次都搞得那么剑拔弩张,氛围严肃。平心静气、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不是很好吗?
no!不好,偏不。对大名士来说那样做多没个性,多不潇洒,多跌份!名士就要有名士的风范!
给领导提意见,内容充实,观点鲜明固然很重要,但是方式方法也不容忽视。语言要有魅力、辩论要讲艺术、形式要鹤立鸡群、观点要与众不同,形象要万里挑一……
这些都是大名士孔融给曹操提意见的具体表现,在我们眼里叫作,在名士的眼里这叫飒!
孔融和曹操的每一次交锋,都基本做到了以上几点。可谓是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那是败在面上,记在心里。曹操记下的每一笔账到最后都成了压垮孔融的“每一根稻草”。
一头大象能承载多少根稻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世子曹丕打扫战场,进到袁氏内府时,见色起意,私纳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为妻。
遗传基因还真是强大,曹操爱人妻的毛病在儿子曹丕的身上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本来是一件应该隐晦的事情。无关紧要的私情大家缄默其口不就好了吗。
孔融得知后,却故意写信讽刺曹操。先是祝贺曹操打了胜仗,然后编了个莫须有的典故,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博览群书的曹操从没看到过这个典故,就向孔融写信请教典故出自哪里。
这一问正中孔融圈套,孔融说:“以曹公你今天把人妻赐给儿子的行为来推想的话,武王拿下朝歌的时候,应该是把纣王的妃子妲己赐给了弟弟周公。”
曹操差点没被噎个半死。孔名士之舌何其毒也!
兵荒马乱,粮食短缺,曹操发布了禁酒令。用夏桀商纣因喝酒亡国劝告世人,孔融又回怼曹操说,夏桀商纣还因为女人亡国,你咋不禁止结婚、生孩子呢?
曹操对孔融的无理取闹,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孔融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杠精、毒舌男。每次都这样侮辱挑衅曹操,逆龙鳞,捋虎须。
这头老虎的须子你敢捋吗?哎呀胡须太短了!这么看孔融分明就在作死呀。如果不作死的话就不会死。非也,事实情况曹操在这种问题上面根本就没搭理他。
曹操是一位成熟而出色的政治家,没有现实的利益,孔融在他面前怎么作都不会死,相反他为了拉拢名士集团点缀朝廷,还屡次强颜欢笑,陪笑脸。
出色的政治家只看利益,只讲有用没用,不会因为喜好、心情而杀人。
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替袁绍写檄文把曹操的祖宗八代骂了个遍,曹操照样让陈琳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美女得拥。
当然曹操对孔融的这些小儿游戏也并非毫不在乎,而是记在心里,暗咬牙根。
虽然这些个人恩怨不能成为曹操杀孔融的根本原由,却是促使曹操杀孔融的‘每一根稻草’。
二、雪崩之前的那片雪花
建安十三年七月,公元208年7月,曹操准备攻占荆州。这是他准备了一年之久的大事业,这一次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自半年前在邺城附近开凿玄武湖造船练兵以来,他每天都在晨光中看着来自北方的勇士们辛苦操练,一直到晚霞漫天的时候也不舍得离开,眼前的一切都是他的希望。
晚霞漫天【《三国志》记: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秋七月,公南征刘表。】
模拟水战的演练已经进行了无数次,出征前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差错,曹操每时每刻都在心里面盘算着。
随着出征时间的逼近,舆论热情也在不断攀升,各种言论扑面而来。
敌人的蜚语流言是不可怕的,那只是他们临死前的哀鸣。说什么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而自立。老生常谈的话了,成不了什么气候。
自曹操奉天子都许都以来,这些诽谤之声就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乎这些言辞的话,他就该归隐山林,养花种草、垂钓喝茶了。
外部的声音没什么可担心的,内部的声音似乎有些不让人放心。
此刻时年54岁的曹操想到了比他大两岁的老哥哥孔融。
去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写信嘲讽曹操穷兵黩武,杀鸡用牛刀。
孔融在信中说乌桓那种寸草不生的苦寒之地,也值得你曹公劳师动众,大动干戈。
信中还问曹操怎么不顺带手把偷盗苏武牛羊的盗贼一并给剿灭了。
不屑的言语中绵里藏针,扎得曹操心里很不舒服。
戈壁牧羊其实乌桓那一仗曹操打得很辛苦。当时曹操的主力军大部分还在后方,没能全部赶到前线的时候就在白狼山和敌军遭遇了,士兵们都很恐惧,死伤惨重。
本来出征前一帮文人就反对的多,支持的少。那场遭遇战若不是张辽将军指挥得当,曹操恐怕也难免身死异乡的厄运。
曹操不愿意想这些,都是已经过去的事了。如今这帮只会夸嘴,逞口舌之能的文人骚客们,哪里懂得用兵的险要。
战争的胜负有时只在一呼一吸之间,稍有差错就有可能万劫不复,跟这帮文痞们又怎么能解释得清呢。
算了,不解释,任由这帮文士们说去吧,曹操体会到了士兵遇到秀才也存在有理讲不清的无奈。
孔融嘲笑曹操,曹操是可以忍的,这么些年不都是已经忍过来了吗?
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是全天下名望最高的大名士,代表着士人集团的心声。
曹操一直都能够允许反对声音存在的,时刻地匡正自己不也是极好的事情吗?
但是现在这个时间点不行,他马上就要和将士们一起出征了。
孔融如果灭其军威,乱其军心,曹操是不能忍的。殊不知领兵打仗最要紧的就是士气!
曹操虽然不知道这一次征伐同样为天下名士的荆州刘表,他的老朋友孔融又会发表什么高见,但是他敢肯定不会是对他有利的言论。
保险起见还是找个理由把孔融杀掉吧。对不起了孔哥哥,I'm,sorry.
曹操对孔融这次十分必要的担心终于凝结成了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落在了心头。
曹操的心早已被孔融常年的万里雪飘凝结成了千里冰封,此刻再也没有了融化消解最后一片雪花的温度。此时曹操对孔融的心冰冷冰冷,就像昆仑雪山一样,万丈高山唯余茫茫……
万丈雪山三、杀一儆百的政治诉求呼唤
公元208年,出征荆州刘表的时候,曹操已经彻底平定了北方,他再也不需要名士的政治点缀了,也就不需要再忍受名士们的指指点点。
曹操恰如其时地给孔融写了一封警告信。
警告孔融,说我曹操没什么本事,但是收拾那些以浮华夸口为能的喷子、键盘侠,却特别有一套,而且办法还很多,你孔融看着办吧。
曹操言语中充满了挑衅,他要逼迫孔融恼怒就范。
这就是政治家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手腕!
【《后汉书》记: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
曹操在给孔融写这封信的时候,其实已经抱定了必杀孔融的决心。
这是一次政治诉求的呼唤,曹操要在那些不服管教的士人面前杀伐立威。
擒贼擒王,孔融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人选。
四、个人的总结和思考
孔融不是作死的,但的确跟作有关系。他的死很复杂,有其机缘巧合的一面。是一个忍无可忍的爆发,碰上了一个恰如其来的政治诉求呼唤。
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交织盘桓,集腋成裘,促成了曹操杀孔融而后快的悲惨结局。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是孔融死后留下的一首临终诗,透过这其中的两句,可以窥见孔融面对死亡的时候也算从容,不失名士的节气和风范。
网上对于孔融之死的看法,多趋向于祸从口出的观点,并以此教育世人,要谨言慎行,提高情商,避免招口舌之祸。
这个观点我不愿苟同。温柔谨行,逊言恭色或许可以取悦于上司,取媚于领导,取宠于亲朋。
然天下若无狷狂耿介之士,世间何来忠正亮直之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