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生孩子是本能,养孩子是本领。
如果生孩子是为了防老,真不如找一家靠谱的保险公司,以更小的代价,换取一份更平稳的保障;
如果生孩子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愿与你们一道,让孩子们尽可能快乐的度过此生。
01
先交代一下作者自身情况:
家中老二,上有一哥,下有一妹。(是的,我们算是当年的超生游击队了。)
从小啊,我都是在隔壁邻居婶婶的 “嘲讽” 下成长的。
她总是乐此不疲一遍遍地提醒我 “ZH,你是家里老二,老大是家里的顶梁柱,老三是家里的宝,老二是万年臭水沟,你 zhe 不 zhe ( 河南话,你知道不知道)?
看我迷惑的眼神,胖婶婶还总不忘乐呵呵地加上一句 :家里有三个孩子的都是这样的。
不知道加上的这句话是真的安慰到了我,还是说多了我就不在意了,但我内心似乎接受了这个并不公平的现实,毕竟,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
以至于很早我就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得不到的是正常的,得到的才是意外。
倒也过得知足。
只要不是太过分的区别对待,我都是欣然接受的。
小时候迫于生计,我们还总是搬家,但不管搬到哪里,总能听到类似于胖婶婶那样的声音,所以也就更加坚定了我对我是家里 “臭水沟” 这一事实的认知。
与此同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也常常会听到大人口中的另外一个声音:
哎,这个老二怎么这么懂事,总是不争不抢,不吵不闹,太让人省心了。
回想起来,我并不欣慰,因为大人们一次次省心的时候,就是我什么都没有得到的时候,只落得个不喜不悲。
其实直到今天,我已为人父,还是时不时地能听到老一辈亲人这样的感慨。
怎么说呢,相信把 “臭水沟” 这个标签贴在任何人身上,且使其相信,他 / 她都不会也不想太过 “造次” 的。
02
后来长大了,认识的人多了,听到了故事也就多了,不明白的事情也就多了。
比如,一个家庭有 5 个子女,其中 4 子 1 女,女孩排行老三。
因为父母精力不足,经济不够,为了女孩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从小就把女孩托付给了亲戚家收养,直至长大成人。
为了女孩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女孩长大过程中几乎没有得到过父亲的来电关心,差点没忘记自己母亲的模样,还有比这个更赤裸裸地性别歧视吗?
大人妙就妙在,他们是大人,不管说什么,做什么,只要把自己说服了,相信了,其他人便不好再多说什么,不管事情本身是多么地滑稽可笑。
再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哥哥,只比他大一岁有余,从小他们接收到的教育就是,老大要早些成功成才,这样长大后就可以多扶持扶持家里的 “上老下小”,父母也愿意倾其全力辅佐老大。
结果呢,老大老二都各自成家了。直接结果就是:老大 “积极地” 欲求未满,老二 “消极地” 无欲无求。
最令我这个朋友不解的是,为什么老大只比我大一岁,我就得事事听他 “教诲” ?
每想于此,便呕吐不止。
我很能理解这个朋友的感受的,毕竟我也在 27 岁那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莫名被我亲大哥当着众人(好几个人我还不认识)的面谩骂道 :
“你知不知道你就是个社会败类?”
我愕然...
“这么大了还不结婚生子,你自己说你是不是个败类,对社会没有一点用!”
是啊,对面酒精上头,呲牙咧嘴的哥哥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三个可以打酱油的儿子了,多么骄傲啊,而我自己当时除了 “儿子” 这个身份,别无其它。
这简短的两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瞬间颠覆了我所接受的20年的教育认知,甚至打碎了我对 “人” 这一概念的认知,一时间,竟干咽,憋不出一个字来。
而那天晚上那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子里,虽然已过去数年时间,却依旧清晰如昨。
我在想,老大从小被灌输的类似 “长子如父” 的概念,是否本身就是畸形的,老大也不过是受害者之一 ?
又比如,一个大学尚未毕业的小姑娘,D同学,在某天晚上被喝了些酒的爸爸怒斥:
你都这么大了,不能天天这么无所事事了,得好好学,赶紧毕业,早些工作存钱,不然到时候你弟弟长大了要找对象,要结婚,你拿什么帮他?
D 同学跟我说,那一次她太生气了,没忍住,把筷子摔在了桌子上,也是第一次跟她爸爸发脾气。
后来的很多次,都忍住了。
而让她忍住的,不是那点被吞噬得所剩无几的父女情,而是自己暂时支付不起的房屋租金。
每一年都有 “扶弟魔” 的夸张新闻登上新闻头版,因此离婚的也比比皆是。
我不相信 D 同学的爸爸是不看新闻的,只是在这位爸爸的眼里,可能“儿子有老婆” 从根里就比 “女儿有老公” 这件事情更重要吧。
况且女儿万一出嫁是有彩礼收的,刚好又可以 “帮扶” 一下儿子,离婚是不用赔钱的,也影响不了老子。
这思路整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为跟 D 同学是好朋友,所以写到这里我把所有的脏话都放肚子里了,让它们烂掉。
只希望 D 同学能坚守自己的同时,拗不过自己老子,可以适当地多引导引导弟弟,毕竟他还小,可以尝试将他身上人性的 “贪婪” 扼杀在摇篮里,顺便帮弟弟扶正三观,也是作为姐姐对弟弟最大的恩惠。
又又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家中长女,在得知小自己20岁的弟弟降世那一天开始,便很自觉地接受了这不可违的 “天意”,也开始很自然地口吐芬芳。
她不愿意过多得去想象,等弟弟成年那天,父母很可能已行动不便,自己要在那个时候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只为了辅助父母顺利完成家族香火的延续使命。
而无论自己到时候付出多少,多半也不会被过多夸赞的,毕竟,她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弟弟开心的话,她不开心;
弟弟不开心的话,她将更不开心。
有件事情我一直觉得,很诡异:
很多人都有帮助贫困山区孩子的冲动和意愿,但却不太愿意过多地让自己的兄弟姐妹麻烦到自己。
前者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真的付诸行动,而后者,大家无一幸免。
03
当然,并不是所有二胎以上的家庭氛围都是如此糟糕,虽然并不多,但我确实见过一些相处得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这些父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的,也有开奔驰宝马沃尔沃双双高学历的。
我和他们深入聊天,发现他们父母碰巧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没有从小给他们过多地灌输 “等级” 角色概念。
其中农民父母经常跟孩子说:这肉不多,你们平半分,别抢,谁抢打谁;(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高学历父母经常跟孩子们交流: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可以多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人,可以不用很高尚,但最基本的,要学会善良,要懂得尊重他人。一切抛开 “尊重” 的社交行为,本质上都是无异于野生动物的。(文化人就是话多)
后记
杨丽萍这样一位神仙一般的人物,因为一生无儿无女,也没能逃过 “热心网友们” 不间断输出的蛮横指责,并且批评声有很多还是来自女性。
针对以上这个女性群体,倒有这么一网友说得特别好:
“自己把自己当生育机器,还不忘去拖累别人前进的步伐。”
为了人类不灭亡,生育自然是女性的天职所在,这很伟大。
可总会有那么一些女性不愿意生育,人类就真的会灭亡吗?
重点是,谁的出生不是意外,如果真有天是人类的轮回末日,又岂是你我能阻止的?
就像在家中排行老三,伟大的教育学家英兹 · 洛施所感慨的那样:
我对我的生命、生活都竭尽全力地负责,但我一直觉得我本是不应该出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