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张炎的一首词《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江表:江外,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市西,此代指故国旧都,并暗喻晋羊昙感旧兴悲哭悼舅谢安事。楚佩:《楚辞》中有湘夫人因湘君失约而捐玦遗佩于江边的描写,后借“楚佩”表达深切情谊的典故。旧沙鸥,这里指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登楼:指汉末王粲避乱客荆州 ,思归,作《登楼赋》之事。
词意:
记得那次北地踏雪游冶,天气寒冷得冻硬了貂裘。古道上树木荒枯,黄河边饮马暂休,只觉内心忧思不断,长恨悠悠。北游宛如短梦一场,惊醒后不禁老泪纵横,洒落故都杭州。没有片言只语相寄,因为那片片落叶仿佛都写满了忧愁。
你如白云般飘然而去,还有谁留下玉佩,与我一起徜徉中洲?折一支芦花寄赠远方的故友,我就如零落的芦花般,周身泛着寒秋。漫步于寻常的野桥流水,再也见不到熟识的旧沙鸥。空自慨叹:斜阳夕照虽好,我却不敢登楼。
公元1290年,张炎和好友沈尧道应召前往元政府写金字《藏经》。翌年,即1291年,他们回归南方。根据作者词前小序,他们分别居住在杭州、越州等地,并时有诗词唱答相和。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这首词,虽说一如既往地描摹身世飘萍和亡国之悲,但哀婉动人中不乏沉郁苍凉之致,气势较为开阔,笔力遒劲,给人一种悲慨壮美之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炎的作品比那些一味呻吟幽怨的亡国之音多了一份疏朗和清丽,加上他特有的冷郁风格,所以往往能营造出局部的诗情画意,尽管大都凄美灰暗了些。
作为旧朝遗民,尤其是舞文弄墨的文人,有几个人的内心还能阳光、豁达呢?所以,我想,对南宋末期或宋元相交时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们不必再过分苛求了。
张炎确实也没想过什么思想内容。他显然更在乎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他的那部《词源》就是明证。
当然,过分注重词的形式及艺术技巧,过分追崇雅化和意趣,势必导致活力和激情的缺失,结果很难避免一派“玉老田荒”(王国维语)式的荒芜萧瑟。
而这种景象,想必大多数读者都难以接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