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继续欣赏张炎的词作。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解连环: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因循:迟延。残毡拥雪:苏武被匈奴所拘后不屈,被置地窖中,不给饮食。苏武遂以雪拌毡毛而食,幸免于死。此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锦筝:美筝。
词意:
夜晚,寥廓的楚江上空,一只惊散过后的孤雁正伤心惆怅自己离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飞下寒塘,只见下面草衰沙荒,接天水寒。孤单的它无法排成字形,孑然一点,只能聊表相思情意一点点。怕只怕这般徘徊迟延会耽误北地正挨饿忍饥的故人,让他望穿双眼。
有谁会怜惜我长途跋涉的艰难?难忘长门宫深夜门庭冷落,惟有如诉如泣的锦筝曲传递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息在芦花中,他们是否会惦念我在春前,也能转程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暮雨中的声声呼唤,突然竟害怕相逢的场景过早出现。(不过,只要能相见)就算双燕归来,它们寄身于精致美丽的画栋珠帘,我也毫不羞颜。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物词,借一只离群孤雁在江野凄苦彷徨的情景,抒发作者飘零天下的羁旅苦愁,委婉地表露出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
全词状物言情精当深婉,用典恰当,毫无雕饰痕迹,而字句锤炼、体物抒情的高妙技艺更显淋漓,故历来成为咏燕佳作。
我发现,“长门”的典故在南宋词作中出现频率相当高,但我最喜欢引用此典的一首词则是《花庵词选》作者黄昇的那首《清平乐·宫怨》,具体如下:
珠帘寂寂,愁背银缸泣。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
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
曾经沐浴皇恩受宠至极的无限风光与今日幽居长门的冷落孤寂,前后相较,自有云泥之别。歇拍一句更是将那份凄清寥落演绎到了极致,意境之浑成凄美,一览无余。
还是回到张炎。
张炎一度极力推崇周邦彦的浑厚和雅之风,但也排斥后者过度软媚,所以慢慢地开始寻求转变,并在姜夔那师法了“骚雅”“清空”之技。经过取长补短,又因家国之恨、黍离之悲等情感因素,张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即清疏、婉雅和冷郁。
而且,他的冷郁甚至比姜夔走得还要远些。具体到这阕词,为了描写孤雁的独栖孤宿,张炎一连用了空、晚、寒、静、枯、残、悄等七个冷色调的字,以此构成萧瑟冷清的背景。
他的这种冷郁风格,贯穿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比如《渡江云》中“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又如《扫花游》里“碧天秋浩渺。听虚籁泠泠,飞下孤峭。”,不一而足。
究其原因,自然与改朝换代家破国忘带来的身世巨变有关。曾经衣食无忧终日逍遥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痛心疾首而产生怨恨冷郁之气呢?
因此,以冷郁之气呼出亡国之音,于张炎而言,再正常不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