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军魂国魄
我为《百年锦江光影》撰写“引言”

我为《百年锦江光影》撰写“引言”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03-22 16:33 被阅读0次

    2013年,我曾经……

    引言

                                       《百年光影  锦江记忆》

            我们依然生活在普希金所说的“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的时代。

            然而,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恰恰是要融入其中去,感受和感悟现在与久远的过去,用现代理性的思维,梳理历史的片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提升社会的洞察力和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反思来重建文化的自信和人文精神。我们既要有史家之笔、哲人之思,还应有他者的眼光和国际化的视野;三千年历史和百年光影的“厚积”,正是为了我们这座城市未来的“博发”。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三者不可或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其意即转瞬即逝,流水长新;其核心在“万物皆动”。我们每天都面对奔流不息的锦江水,以府河和南河组合而成的巨大的“人”字,大踏步往东而去。我们站在万里桥,站在合江亭,站在九眼桥,不免以圣人的眼光感叹:“逝者如斯夫!”

            我们要想穿越时空,从“我看”到“看我”,找回我们的过去,除了借助历史典籍、出土文物,近百年来最直观的就是近代摄影了。

            我们总能够通过镜头,在现实的镜像中,在现场感和生活感中,找到无数里程碑式的定位;在“影调”里,捕捉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灰阶”内,回眸走过的独木小桥和阳光大道;在“光圈”的讲述中,读懂一个个故事;在“构图”的思考中,感悟一段段人生;在“对焦”的瞬间,理解一次次苦乐;在“曝光”的刹那,惊叹一回回涅槃。动人的、没有预期的照片里的情境,只能发生一次,抓住它,就是抓住了生活,甚至是抓住了历史。

            每一次简单的记录,都留下一扇“三维透视”的窗口,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阶层,展示给受众的是不同的情节和特质。我们这些影像后面的人,也许曾经因为感动、因为需要而按下了快门,以其主观而刻意的表现,或更多的是客观而随意的记录,精确地、富有个性的“截留”下了历史的瞬间和生活的元素,给后来人在精神的寄托与往事的回顾中以“推陈出新”的思绪和思考。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不可逆转,旧物质的痕迹在一天天淡出,值得庆幸的是,摄影人(史官、考古学家)留下了我们无法复制的过去。当我们在观看一幅图片(一本史书、一件古物)时,客体并不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本质上我们是在细读着自己。

            沧海桑田是时间的本质,百年光影,岁月留痕。这些珍贵的视觉记忆,这些几乎唯一的老成都镜像,这上、下两册共计400多幅的珍贵图片以“凝固的瞬间”的独特形式,“书写”了一部老成都形象不朽的演变史。

            100年前,德国驻成都领事馆领事弗端兹·魏司乘坐乌篷船穿过南河上的万里桥时,亲眼目睹的临江吊脚楼里成都市民凭栏而望临江邀月小酌畅饮的温馨和成都码头繁荣集市贸易的一瞬,也见证了清末“繁荣”之后呈现出的不可掩饰的“凋敝”。

            20世纪40年代中期,参加中国战区抗战的美国随军记者,威廉·迪柏,在古老的东大街拍摄下抗战胜利后成都人短暂的安稳、从容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成都城市建设和工商业发展日新月异,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主干道人民南路,一批列入50年代“十大建筑”的知名建筑如锦江宾馆、锦江大桥、百货大楼、新华书店、东西市政大楼等,一群以成都钢管厂为代表的东郊国有企业,展现出成都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

            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给成都带来第二次新生。以蜀都大厦发行国内第一张股票与“杨百万”青年路“大篷车”为发端,华丽转身般的拉开股份制改革的序幕,个体私营经济悄然发展壮大,时尚和个性的张扬代表了一代人的不屈奋进。

            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从1909年四川成都创办的第一个商场——劝业场(以后更名为商业场),到1986年重建现代商业的缩影——商业场,再到盐市口、春熙路两大商圈的繁荣和东大街金融中心的建立,传统商贸业与现代服务业联手共进,拓展出成都城市百年延续的精彩画卷。

            美国作家巴巴拉·安吉丽思在《活在当下》一书中说过:“Dear be different”(意即:敢于活出自己)。当我们在构筑自己生命的大厦时,它的“立方体”与每个个体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是对等的。你能在自己的“焦距”和“景深”中尽可能“感光”多一次的“真实的刹那”(注:引自巴巴拉·安吉丽思语)么?你能为你的后人留下一两幅足以影响他们人生历程的“特写”影像么?甚至追求更高一点的境界,你能以你的生命“底片”在某个关键节点上,为社会、为国家“显影”出堪用“辉煌”来形容的“广角”图照么?我们完全可能也可以做到“于无声处响惊雷”,我们“活在当下”的理由,不过如此。我们有理由继续我们独特的记录方式,因为没有明确的预期,因为有对可能产生意外结果的期待,所以我们留下的影像才会有价值,才会有光环,才会愈加美丽动人。

            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发明以来,人类逐渐理解和实践着“记录、探索、发现”的最初要义,凭借着一张银版相纸,摄影人超越时空界限,展示社会、时代、人文的广阔画卷。这正是本书编撰的目的。

                                                                                                《百年锦江光影》编辑部

                                                                                                                2013年9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百年锦江光影》撰写“引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gz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