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丁玉海名师工作室共读书目《教学勇气》,采用个人自读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形式。集体研讨每周一次。每次研讨由一个小组主持,确定一个主题,这4个主题分别是教学勇气分享、学习与共同体、行动力和遇见。
1月30日是第4次分享,1月份最后一次分享,我所在小组分享。本来计划了发言准备,但小伙伴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连麦没有成功。现把一些想法梳理如下。
初次接触《教学勇气》这本书是在今年春天,爱人参加区教育局新教育读书会,共读书目就有这本。当时我忙于其他事务,没有参加,只是听她说挺难理解的,每一章节都要反复读,小组讨论的次数也比较多。
很惭愧的是,做为教育工作者,我平时对教育理论书籍接触不是太多。也许真的跟帕克·帕尔默有缘分,2021年,工作室共读的第一本书,竟然也是《教学勇气》。记得上次分享时,有位老师说这本书上的单个汉字都认识,但是放在一块儿不理解。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想到的是一句中国的俗话,水过地皮湿。心里就非常纳闷,为什么水过了地不湿呢?因为我无论采用默读还是出声读的形式,读过了就是读过了,没有留下多深的印象。
作为一本名著,它肯定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某些老师认为的仅仅因为“勇气”二字。我想到了另外一种生物——牛,牛有反刍的功能。它吃到肚子里的东西不是马上消化,但是有了一定的储备,有时间了可以重新咀嚼、消化、吸收。阅读这本书就应该学习牛的这种生活习性,养成反刍的习惯,慢慢的在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吧。
我想之所以没有读懂这本书,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理论性比较强,站位很高。题目是教学勇气,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并非仅仅教学,它是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很多领域知识的提炼。他关注的是最根本的人性,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作者反复强调,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的关键在于何种行业都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学它不仅仅出现于中小学,包括大学院校,因此它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他的观点是对所有教师——社会这一根本价值观源泉的要求。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作者毕竟是西方人,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表述逻辑与国人不同。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感觉到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养成的一个最大的习惯,那就是努力在阅读中思考。以前读教育理论的书籍,往往读不了几行字,感觉有困意袭来。现在,当然不仅仅因为这一本书的原因,而是近期阅读量增加的缘故。我在阅读过程当中没有感觉到压力、困意和时间的缓慢。阅读似乎成了一种放松,一种调节生活的佐料。
今晚分享的主题是遇见,这是一个很喜庆的话题。如果我来做分享,那我可能定位叫感恩遇见。感恩丁老师,带着同志们一起成长;感恩所有老师,在这个团队里互帮互助;感恩帕克帕尔默与我进行心灵对话;感恩这种阅读方式,相遇是提升的催化剂。
坦白的说,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个人反复品读的功劳,更有在共读探讨中,智慧火花的碰撞所引发的一些思考。
实际上作者对人的发展历程,讲述的思路是很清晰的。首先要有一种自身认同和完整,身心合一,过一种幸福的完整的生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克服恐惧,恐惧同行,恐惧学生,恐惧领导,恐惧教材。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我,有思想,有方向。在向努力的方向前进过程当中,构建共同体,结伴前行。当然在此过程当中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与方法。然后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信念,具有严格的执行力;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怎样才是实现自身价值?这有点类似于中国俗话,行行出状元,只要在某个领域你是王者,你能引领人们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就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想到讨论过程当中,有老师谈到对现行教育制度、教师生存状态的无奈,我忽然想到上学时有位同学的意气风发: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我们首先要学会适应世界,才有改变世界一点一滴的能力。现在看来他还是挺有远见的。
这本书第七章的最后总结: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
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将会有更加美好的遇见。加油!
如果说对共读有什么想法的话,目前感觉一个月读这一本书太快了,接受不了,消化不了。也许,不求甚解,反刍,是更科学的读书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