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丰满,从来不会干巴巴的。
文 / 廖玮雯
朋友给了我一大罐干果。准确的说,应该是干蔬果。有茄子,有豆角,有枣子,有红薯……,真空包装,脱水烘干。各种蔬果全都彻底没了特色,口感一样,入口酥脆,依稀还有一点原味,第一块吃起来有点新鲜,诚然,此新鲜并非彼新鲜,多吃两块就觉得腻,再也不想多吃一点。
始终还是认为新鲜的,完满的蔬果才能让人大快朵颐,茄子温润,豆角爽咧,枣子嘎嘣脆,红薯糯香甜,而不是全都被急冻烘干成了干巴巴的“饼干”,话说回来,不同的饼干还各具特色呢!
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各种干货类文章。譬如“三分钟看懂xxx”,“几句话弄明白xxx”……高度浓缩,寡淡无趣,既无味,亦不美。如同泡面。偶尔顶一下肚子是可以,吃多两顿就会让人无从忍受。
味道一样的干货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事物的繁杂,情感的微妙,细节的动人,剧情的丰满,它只是一种即食的快餐,囫囵吞咽之后,运气好还能够顶个饱,运气糟肚子可就坏掉了。
所以,在一次讲座里,我和同学们说,不要相信你手里那本干瘪的教科书,它会让你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所有有血有肉,生动精彩的科学家,各种理论的诞生,各种实验的缘起,全部都被一笔带过,变的枯燥,沉闷,无聊,乏味。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去阅读原著,了解那些杰出的人物的生平,搞清楚各种理论的缘起,变化,你会发现,这一切实在是太有趣了,就和你爬到果树上,采下最新鲜,最成熟的水果捧在手心一样,简直让人垂涎三尺。
区区干货哪里能比?
所以,有人问我,为何你会如此讲究文字之美,为何要去把心理学科普写得一如散文般,写这么长,这又有什么用?直接给点干货不好?
“这又有什么用?”其实是最没用的话,所以,一旦过分热爱干货,一切都以有没有用进行衡量,生活就会开始干瘪,愈发乏味。人会变得匆匆忙忙,急功近利。
吃饭本质上是为了饱肚。但是,懂得无用之用的人,会去享受整个过程,认真选择食材,思索巧妙搭配,煎炸烹煮,蒸炒炖熬,就连餐具,也有几分讲究。片面追求有用的人,就享受不到这一个乐趣所在,只能满嘴塞满“干货”,一杯水下去,呛得直咳嗽。
一次坐车,过高架桥,刚好可以完整地看到日落,夕阳西下,晚霞满天,那幅画面,极为壮美。急匆匆地赶路,本来与我没什么交流的司机转过头:“你看,多美啊!”那一刻,我们互相理解,彼此有了交集,因为我们共同欣赏到了美景,产生共鸣。
美的东西谁不喜欢?但是,美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charles danezig在《为什么读书》中说到:人们对文学的一个定义,就是它或许是唯一不以有用为目的的文字形式。
对呵,文字不是说明书,不是回忆录,不是纲领,不是教程,而是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一如绘画一般,但是,我们还是尽量让它显得美一点儿,再美一点儿。
读者告诉我,看我的文章,让她感到舒服,平静,我想,这种感觉,势必是所谓的干货给不了的。
无用之用,如此而生。
远离干瘪的干货,远离匆匆忙忙,追名逐利的“干货”生活,你就能在生活之中发现美,当你懂得美,生活就会变得丰富、精彩。当你开始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你就能去感受到爱。能够感受到爱的人,心理就会变得健康。
毕竟,能对一抹斜阳,一江春水感到喜悦,去为一曲音乐,一个故事热泪盈眶,充满了好奇心,对生活兴趣盎然,对苦难满怀慈悲的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情何景,都能感受得到生活所蕴藏的美好。
这比靠着“泡面”生存,脑袋里堆满了该死的“干货”,活得匆匆忙忙,急功近利的人,不知要好多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