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原创
有时候,人的情绪起伏是很难被控制的。情绪低落的时候,会联想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包括挫败、后悔的事,联想到失败的案例和眼看堆积如山的任务和责任,一方面否定和打压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生活和工作,没有动力和方向,止步不前。
于是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和视频,试图抓转移注意力,看看有没有能激起自己动力的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事情和人。如果没有刷到,就耗费些时间,麻痹意志达到精神愉悦的效果。如果有刷到,就突然茅塞顿开,突然感到柳暗花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46111/501552d9ed4d1376.png)
到底是为什么导致我们如此“颓废”呢?
我翻阅了很多心理书籍,里面提到的几点就是这种“无力感”“颓废感”“不配得感”的来源:
1.完美主义
2.习得性无助
3.缺乏认知客观事实的能力
4.缺乏勉励机制
努力进步,不求完美。——田径运动员金·科林斯(Kim Collins)
完美主义的人,是痛苦的。事事希望尽善尽美才愿意开始,但是,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不断犯错中积累经验教训,调整方向和方法的。通俗点就是:边学习,边进步。
比如,婴儿在学习走路这件事上,是不完美的。他首先是观察大人如何行走才开始模仿,不断向前踏步,摔倒又起来,因为他有模仿目标的成功的案例促使着他站起来前进。最终学会了走路。
这个事例也说明,完美的行动是几乎不存在的。人需要行动目标指引,一路跌跌撞撞,不断向前才可以达到目标。
第二点,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让他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模式的开启。通常一个人陷入认知,没有通过及时防御和干预机制,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心,容易陷入无法自拔的消极情绪——俗称“内耗”。
比如,同样的半杯水,有人看到的是绝望,有人看到的是希望,并思考如何合理分配争取最好的结果。
结合第三点,缺乏认知客观事实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把死或失败的“痛苦”和“辛苦”看得很重时,你是发现不了希望的。如果你把“死”和“失败”看得很轻——大家都一样。你就会发现还有希望可以支撑着,而这个减少痛苦的根源就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把“习得性无助”变成正向的“乐观性自救”,试着换个的角度,看轻“失败”带来的“死亡”感,看重“失败”带来的教育感,看轻“痛苦”和“辛苦”感,任何痛苦的奋斗都有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任何成功是信手拈来的。需要耗费心力和精力。
认清客观事实的能力,需要我们对目标事物有个统筹规划的能力,同时已知困难,接受调战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预期,降低完美主义思想。
最后,缺乏勉励励志。是很重要的机制。尤其是你的进程非常缓慢时,它就有可以及时帮助你调整积极心态的能力。这个勉励励志。因人而异,比如出去散心,去看春暖花开,去看人群,去图书馆走一走,去拍照写心情等,哪怕是吃一顿好的,也是勉励自己。
关键是,我们需要当好自己的心理医生,及时体察到我们的心理问题,是正向还是负面的,不能耽误疗愈的时间。
在困难中找方法,在迷失中找方向,在“一无是处”时破釜沉舟,在那些“否定因子”入侵身体时,及时将“乐观因子”带进来战斗。
如同一场发烧感冒,需要对症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