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经常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一件事情并没有特别复杂,就是各种原因的拖延,一定要到最后期限才能勉强完成或者干脆超期完成。为什么这样的焦虑总是伴随着我们呢?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缺乏主观能动意愿。通常别人或者我们自己会在规定的时间期限之内给自己安排一项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会不想行动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对任务分配者这个人物角色不认可,或者我不认同这项任务本身的价值或者认为其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父母安排子女相亲这件事情,如果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那么虽然子女接受接受相亲这种形式,但出于对父母的情绪对抗,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尽可能的拖延,甚至完全抵制。又或者家庭关系正常,但是出于个人情面,子女对相亲这形式无法接受,所以我不想就范,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一拖再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看作是“懒”的表现。另一种情况呢,就是我没有把这个任务的结果与对个人的意义建立起强烈的关联关系。如果这个任务本身对我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立刻执行的概率就很大。一个人要是生病了,如果只是一般的小毛小病,他可能会拖着不去医院,吃点药或者好好休息也许就能痊愈;但是这个病如果特别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健康,这个时候即使你再痛苦再难受,也会拼了命地去医院看病。而平时我们所采用自我奖励方法客服拖延,则是通过建立一个物质激励的反馈,试图用外部刺激代替内生动力。
二、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接到一项任务时,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分析和规划,这样任务对我和他人的是什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需要使用的资源有哪些,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和方式方法去完成。当我们没有办法对任务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时,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时,我们就会陷入茫然,感到无处下手。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退而求其次,先完成其他简单的任务。当所有简单的任务都完成了,或者临近时间截点了,才去考虑完成困难的事情,所以最后整个任务进程表现为拖延。
三、不能准确评估任务量和个人能力。当我们有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规划的时候,还有一种情况会产生拖延,就是对任务量和个人能力的评估失准。在分析问题时,预设的条件太完美或者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周全,或者高估了个人和其他参与的能力水平,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才发现这不行那也不行,于是任务的进度大大超出计划。例如,原本计划利用4个小时完成一项工作报告,后来由于其他临时性事务影响,再加上自己构思和写作的流畅度不及预期,最后完成时间只能一拖再拖。
而实际生活中,上述的原因并不一定独立发生,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剖析。拖延的习惯每战胜你一次,就会积累一定的惰性,下次再面对它的时候,就会增加你克服它的心理成本。而当我们清楚拖延的原因之后,就相当于知道了战胜它的方法。当你战胜一次拖延的习惯之后,就会积累一定的信心,下次再面对它的时候,就会增加你克服它的勇气,直到完全克服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6105/30f3d6a3431ec6e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