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蜘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很久没有好好地写东西了,记得刚开始学着写作文的时候,一句话会推敲很多很多遍,反反复复读,觉得一个句子不对,就立刻改。随着阅读多了,反而写的很随意。刚开始觉得这种随意很好,很自在,想到什么写什么。不知不觉,反倒缺少了对文字的敬畏感。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很多大家的手笔不都是一字一句认真琢磨出来的,手稿足足有厚厚一摞,不知改了多少遍。貌似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总不大喜欢网络小说,篇幅大量,随便一本就是几百万字。可是,经不住推敲,耐不住寻味。
突然很怀念高中的语文,那时候不想听课,就在课本下面压着小说,用纯蓝色墨水的钢笔认认真真抄录觉得不错的几段文字。无聊的时候反反复复看,到后来几乎可以全背下来上面的话。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年代,我静下来看东西的时间很少很少了。在这个电子产品日益充斥的年代,我拿起笔来的日子也很少了。
但我还是喜欢并且怀念着那些时光。喜欢下课忙里偷闲看两页杂书,高三复习了很多门课,但桌子里总塞有一本小说散文之类的。在那样紧张的备考日子里,我看遍了余秋雨,琦君,三毛,甚至重温了一遍红楼和西游,以及原版的哈利波特,还有家里很旧的一些中国文学通史之类的。记得高考语文有一道题是古文翻译,有时候会考一些课外的知识,我就拿一个笔记本专门抄写遇到的生僻古字,和同桌互相交流,再抄下她有我没有的那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69227/46e52db1645b7cdd.jpg)
我也喜欢在午睡时间偷看报纸,小心翼翼的翻动全开的纸页怕惊动了老爸,把报纸上喜欢的句子剪下来装进一个文件夹。本来是没有看报纸的这个习惯的,第一次模拟考后成绩特别不理想,那时候大部分题材是有关中国梦,可我根本不知道要写什么。老妈知道后每天塞我一份人民日报,除了翻阅一些时事,我会在一些专栏里挑出好的文章认真品读。
那时候尤为喜欢的一件事是在草稿本上练习硬笔书法,写的最熟的是异体字的兰亭集序。对了,还是高二的时候,经常在爷爷家睡午觉,正好睡觉那间房子里放着那唯一一本字帖和水印纸。于是每个中午我很开心地告诉老爸去睡觉了,然后锁上门开始练字,还记得“九”字好难写,反复练,但那个弯折总是写不好看。
回想起来,还有很多很多忘不掉的小细节,早读和同桌玩的诗词接龙,厚厚的一摞抄写本,语文课本上的批注和背景知识,贴在书架上的每日一句……原来有些东西,真的就像流水落花,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理工科的大学,就连余秋雨都很少有人知道。有一次路过阅读室,在一堆英文里突然冒出了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当时感动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在别人眼中,这些很不起眼,微不足道,甚至是多余的。可我就是喜欢,固执的喜欢,喜欢的要命。
我想,一些东西,是该捡起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69227/a5c55964e518002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