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玩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快乐,建立社会接触,整合人格,宣泄攻击,增加体验,掌控焦虑,学习人情世故……可以说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萌芽自儿童时期的游戏。
【由于快乐】
通过游戏中的身体及情绪体验,孩子们获得乐趣,通过提供物质条件和陪伴带领他们游戏,我们可以扩大这两类体验。
但是大人在儿童游戏中的引导作用最好不要太多,因为儿童是有能力找到一些东西并且能非常容易地发明一些玩法,并通过它们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为了掌控焦虑】
孩子们玩耍是为了掌握他们的焦虑,或者掌握那些还没有被控制的导致焦虑的观念和冲动。
过量焦虑会导致一个强迫性或重复性的游戏,或者导致一个对游戏快乐的过分追寻。
实际上,就孩子们只出于乐趣玩耍这一点来说,可以要求他们停止玩耍。但是就游戏可以让焦虑消失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让孩子远离游戏而又不造成困扰,被阻止的孩子可能出现一个现实的焦虑,或者一个针对焦虑的新的防御(比如手淫或白日梦)。
【为了增加体验】
对成人来说,内外部的体验可能都很丰富,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些丰富性主要在游戏和幻想中发现,如同生活的经验发展成人的人格,游戏也发展儿童的人格。在不断丰富之中,孩子逐渐增强了理解外部现实世界丰富性的能力。
游戏即创造,创造即生活。
【为了表达攻击性】
一般来说,在游戏中,孩子们似乎应该“摆脱仇恨和攻击性”,就好象攻击性是一个坏的物体,可以把它清除掉。这样说有一定的正确性,因为被压抑的不满和愤怒的经历导致的后果都可以被孩子们感受为处在他们心中的一些坏的东西。
但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发现这些攻击或仇恨的感受能在一个熟知的环境里通过正常的方式进行宣泄和表达,而环境不会对对孩子的仇恨和暴力进行反击,孩子的攻击性便会得到缓解。
孩子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有能力支持一些攻击性的感觉,它们是在多少可以接受的形式下被表达出来的。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攻击性是存在于孩子的性格中的,如果这些真实存在的感受被隐藏和被否认,孩子会感受到迷惑、羞愧和低自尊。
攻击性可能会是快乐的,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破坏。这个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从源头上解决:当孩子在游戏的形式下愿意表达冲动和攻击的感觉(追逐竞技的游戏),让他们通过正确的渠道得以释放,那么在生气时,这种感受不至于汹涌而造成巨大的破坏。
【为了建立社会接触】
孩子们首先单独游戏,或者和妈妈。他们没有立刻要求别的孩子在游戏中当作伙伴。大部分是通过游戏,在其中,别的孩子承担着一些预想的角色,正是这样,孩子开始允许这些别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
就像有些成人很容易就在工作中交结朋友和敌人,而另一些人则宅在家不愿和人接触。同样地,孩子同样也容易在游戏当中结成朋友和“敌人”,而他们却不容易在游戏之外这样做。
游戏为情感关系的开始提供了一个框架,因而使得社会性的接触得以发展。
【人格整合】
游戏,和艺术形式的运用,和宗教的实践,都是殊途同归,都导致一个统一和对人格的一般性整合。举个例子,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游戏连接着个体内在现实的个体关系与外在的共享的现实关系。正是在游戏中,孩子建立了观念与身体功能的联系。
游戏在本质上是创造,它是主体与客观事物和环境之间的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儿童体验着主体和客体间的互动、亲密和分离,也通过外界了解自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格特质。
【为了与别人交流】
对于语言能力尚未成熟的幼年孩子来说,游戏是为自我揭示服务的,是一个深层次上的交流。
孩子常常相信大人能够完全地理解他们,而事实上我们很难达到他们期待的高度,而孩子由于失望会感到巨大的悲伤。
在游戏中,孩子至少可以尝试着向环境中的人表达一点他内心的或对于外界的感受。他们真诚地通过游戏交流一些事情,若是成年人愿意耐心的去了解,就得以窥见孩子们富有创造力,又奇幻多彩的内心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