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戏活动与儿童教育》导论有感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孩子们都热爱游戏?”相信看到这个问题,你会和他有一样的疑问。
从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来看,似乎确实如此,似乎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即使那个游戏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的索然无味。
我记得在家里的小侄女一岁左右的样子,我抱着她在家里玩,她先是被桌子上的一箱方便面所吸引,随后伸手去够。我满足了她的小心愿,将她抱到箱子前,她抓起一袋方便面就往地上扔,听到我说“哎哎哎,不能扔”,“咯咯咯”的笑声便响个不停了。“她扔我捡”,如此反复,倒成了一个简单有乐趣十足的游戏,百玩不厌。可是,若是把家里点读机的卡片拿给她看,起初是很新奇,但后来便是失去兴趣,很难博她欢喜了。
难道精心为儿童准备的玩教具还不如扔方便面有趣吗?
书中先是提到了把活动概念引入教育学的意义,又提出游戏与教育的关系。来不及读书中的观点,便迫不及待写一下自己的朴素感受,以便读前读后对比。
最喜欢这句话“只有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唤醒个体生命意识、启迪个体精神世界、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活动,教育才能与游戏发生深刻的联系,成为儿童喜欢做和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才能使他们在其中表现出惊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愚认为,游戏不应是功利化和目的化的,不应使其成为“控制”儿童的一种手段,教育意义应从游戏本来的面目中发掘,使儿童从其本身获得不同的意义与成长。在教育中利用游戏形式儿童学习,不失为一种增强趣味性的方法,但是若是使游戏在教育中僵化,儿童最后则会像讨厌学习一样讨厌游戏。
游戏应当是唤起儿童认知、情感、道德与意志等温和而又生动的形式,不应涉及冰冷刻板的功利化目的。
暑假期间,我在镇上一所知名小学实习,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我很荣幸能得此机会与学生确切来说是儿童近距离相处,真正开始逐步将理论化为实践。我对自己满怀信心,也对他们满怀期望,在我的眼里,他们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我总觉得慢慢跟他们讲道理是讲得通的,我总觉得我会是他们的朋友,我总觉得我为他们着想他们也会理解我。然而,这一切都错了,对课堂抱有幻想的结果就是无法应对实实在在的课堂。
他们一点也不“可爱”,当你在跟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伴随着的是教学时间的一点点逝去和学生九霄云外的思绪飘忽。在教一二年级的学生时,我表示对他们十分理解,在低年级时,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并且对他们来说似乎规则都会失去效用。一节课下来,光是有学生不停喊老师,老师这,老师那,我都耳边嗡嗡响了。
于是,我想到了游戏。我开始跟他们讲,我们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得到的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好!”见到孩子们一个个都开心起来,我也轻松了许多,我让他们以问答形式记单词,A组提问“苹果的英文是什么”B组回答“apple”,哪一组输了就要派一个人表演节目。刚开始大家兴致勃勃,不出三分钟,孩子们又都各忙其事了。可见,利用游戏形式并非万能,当游戏的实质内容改变时,形式这个空架子并不受孩子喜爱。
那什么才是成功的游戏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我观察到某幼儿园的一个游戏,令我非常敬佩。游戏的名称是“打地鼠”,准确来说是“人工打地鼠”。游戏工具是纸盒和海绵,一个小朋友把拳头伸进纸盒上面的圆口里,一个小朋友用海绵去敲拳头。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又增进了友谊,并且孩子在协商中可以达成协议,拥有规则意识。从玩教具来讲,其本身也有颜色形状等认知功能。能让孩子喜欢,让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的游戏是成功的游戏。

教育始终不应是功利化的,只有没有太多外部的诱因,使人的发展由心而生,才会最大限度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此,介入游戏也是如此,游戏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脱离其本质,我们应尊重游戏本来的面目,适当加以干预和引导,使游戏之外产生教育作用。
尊重游戏本来的面目,尊重自然,才是对教育的最大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