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应一个姐姐的要求,答应帮她写一篇以“青春”为主题的文章。
遇此情况,我基本都会自作多情的把它当作是对我的一种肯定,所以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可我一个即将奔三的“少女”早过了忆青春思流年的年纪,更不适合坐在电脑旁一本正经的在word文档里敲下类似: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左手握着幸福,右手握着回忆,花开不败……”
“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等等这一系列青春疼痛系列的语录了。
想当年对此类小说简直欲罢不能,全靠它们才成就了我QQ空间那独树一帜的非主流风格。现在回看,什么鬼啊!!!
可牛皮已经吹出去了,就算用尽洪荒之力,都要凑一篇哪怕连狗都嫌的长篇大论出来。俗话说的好“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我这个人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就喜欢引用俗语来凑字数。哈哈哈…)
三百八十公里,是家乡新宁县到大长沙的距离,是小县城到大城市的距离,是高中到大学的距离,是从幼稚孩童、顽皮少年到有血有肉有理想的青年的距离。
说来惭愧,上大学报道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从家乡到长沙,三百八十公里,一张车票,一个行李箱,承载了我对大学的憧憬和期待。
当天到达学校时大概是下午三点多,下了车后一个人拖着行李箱站在学校门口,分不清方向。看着络绎不绝的陌生人,我躲在人群措手不及。那刻的心慌我至今铭记在心。
那一年夏天,我十八岁,突然意识到青春不止有脸上的青春痘,还有远方和成长。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于城市的概念比较陌生。好在家乡的小城没有很大,也不够繁华,就好比一本简单的故事书。虽然满眼都是陌生的人涌,但一趟公交车,一块钱,就可以绕城一圈。不管走到哪,一趟车总能找到回家的路。
我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信息,找到了报道的系,报道摊位上围了几个穿着印有系名字红色T恤的学生。我走过去,战战兢兢的思考着要怎么开口寻求帮助。然后一个短发略有点帅气的女生走过来,对我说:
“你是XX系的新生吧。”
“嗯。”
“还没报道吧?”
“嗯。”
“我是大二XX专业的学生,比你们早入学一年,是你们的学姐。”
“哦,学姐你好,我叫XX,我的专业是XX。”这也许是我从那个学姐接待我到她带着我走完全部的报道流程期间说的字数最多的一句话。
“时间不早了,那我带你去报道吧。”
“好的,谢谢。”她就像黑暗中的那一丝光,给了我难以言表的希望。
就这样,那个叫“学姐”人带着我去办完了新生报道的所有手续。最后还为我领好棉被,将我送到宿舍,让我留下了她的电话号码,说有事可以给她打电话。由此,我对这位学姐的尊敬和崇拜整整影响了我整个大学期间。
直到现在,“学姐”两个字,对于我来说仍然意义非常。也是受她影响,大二那年,我也欢欣雀跃的的加入了迎新队伍,在被入学新生称为“学姐”的那一刻,宛如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
报道的第一天,来自天南地北的六个人就像一只只可爱的精灵如风儿般悄然而至,大家来的那么匆忙却又那么真实。我们从不苟言笑的拘谨端坐,到逐渐放下防备的自我介绍,最后到操着各地口音谈天说地。如情从浅到深、如义从轻到重、如景从远到近,仅仅只用了一个晚上。是啊,总有一种青春,让人泪流满襟;也总有一种青春,让人欣喜若狂。
时光荏苒,年少轻狂的日子,一懂事就结束了。
目前新房离母校很近,中间也去闲逛过几次。会去吃曾经我们常去的路边摊、逛曾经常逛的夜市,也会去附近精品店买几本精致的小笔记本或挑几件既便宜又好看的伴手礼。恬不知耻的混迹于学生潮流中,假装依然年轻,依然稚嫩。
其实,青春就像一本仓促的书,翻开那发黄的扉页,不管命运将它装订得精良还是拙劣,我们始终会含着泪,一读再读。
而那些曾经美好的青春情感,最后也将以分离的封缄作为终结;又或者,如同投错了地址的信笺,落在一个荒芜的地方,而信笺中的每一句每一笔,都会带着温暖而美好的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