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
古文观止:祭公谏征犬戎

古文观止:祭公谏征犬戎

作者: 六根弦的流年 | 来源:发表于2020-12-15 19:21 被阅读0次

    《祭公谏征犬戎》出自《国语·周语》,说的是祭公谋父劝谏周穆王要以德化使外邦归顺,提出“以德治国”的主张,然而周穆王不听,最后劳师动众远征犬戎而弊大利小。

    话说犬戎,即西北戎人的一支,属于周朝的“荒服”,要履行进贡和朝觐的义务,但有一次犬戎没有及时进贡,因此周穆王,即姬满,西周第五代天子,就以此为由将要征讨他。

    这时候祭公谋父(周王卿士,字谋父,封于祭,故称之为“祭公”。)就进谏了,一开口就表示不同意穆王的做法。

    祭公提出了“耀德不耀兵”的观点。他说:“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也就是说,武力平时应该要收敛,需要时才动用,一旦动用就要显示威力;而如果滥用武力就会慢慢失去原本的震慑力。

    提出了论点之后,祭公接下来举例子了:“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这是武王伐纣后周文公所作《颂》的诗句,意思是说收起兵器,追求美德,让美德广布四方,我王定能保持并发扬光大。如《颂》所言,先王对百姓是“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总之就是要引导百姓端正品行培养美德,增其财富,使其趋利避害,并以礼法道德约束。如此为之,先王能使王位世代相传江山永固!

    祭公接着举例劝谏。过去周朝的始祖弃,曾任虞舜、夏禹两朝的农官,到了夏朝衰落时候,废除农官,先王不窋(弃的儿子)因此丢掉官职,逃到戎狄之间。但是不窋没有懈怠农事,而是踵武赓续,传扬先人的美德,朝乾夕惕,忠信厚道,不忝前人。到了武王,他继续发扬前人美德,自身又“事神保民”,受到人们的拥戴;而纣王暴虐,百姓忍无可忍,遂跟从武王在牧野大败纣王。祭公举武王伐纣来说明武王并非是滥用武力,而是体恤百姓之苦,迫不得已才用武力除掉祸害。

    祭公以具体的事例来劝谏穆王要学习前人“耀德不耀兵”,那么如何“耀德”呢?接下来祭公谈到了“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这里要说一下周朝的“五服”制度。

    甸服:京城五百里以内为邦内,即王畿之内,划为甸服,要服役王朝,供应周王朝每天的宗庙祭祀;

    侯服:离京城五百到一千里的国为邦外,即天子分封给诸侯之地,每年必须朝见周王朝,供应每月的祭祀;

    宾服:诸侯与边疆之间的区域,划为宾服,必须纳贡供应每季的祭祀,二到五年朝见一次;

    要服:边疆地区,即蛮、夷之地,必须供应每年的祭祀,每六年朝见;

    荒服:荒远地区,即戎、狄之地,每任国王必须朝见一次,表示臣服即可。


    “五服”制度规定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所应对天子履行的责任,那么如果他们没有做到呢?按照祭公的说法,首先天子要“反求诸己”,三省吾身,是否诚恳,是否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加强文治,修身养性。之后再“反求诸人”,如果他们不遵行就采取相对应的惩罚措施,用祭公的话来说就是“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那要是还有不听从的呢?国君就要进一步修德,而不是劳师动众。如此,远近臣民无所不听无所不从!

    说完,祭公把话题转移到穆王所要征讨的对象上,自从大毕和伯仕两位犬戎君主去世之后,犬戎都有按规定来朝觐,可是现在穆王要用不纳贡的罪名来征讨他,这样岂不是违背先人的训令、破坏先王的制度吗?再者犬戎能够遵循前人的德行,就有抵御我们的理由。

    祭公的谏辞可谓情真意切,用心良苦,奈何穆王不听从,执意征伐犬戎,结果仅仅得到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这下好了,失去犬戎之心了,自此“荒服者不至”。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祭公谏征犬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ow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