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诗,真实地描述了西周时期农民的农事事生活。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
筐,遵彼微行
,爰
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
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把歌唱。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随主人嫁他乡。
春日:指二月。
载:始。
阳:温暖。
仓庚:鸟名,黄莺。
懿筐:懿,深。深深的筐。
微行:小径(桑间道)。
爰:语词,犹“曰”。
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
祁祁:形容采蘩者众多的样子。
殆及公子同归:公子,指国君之子。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收集了大部分为黄河流域的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十五个地方的民歌160首。这160首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这些诗有的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的写征夫思家恋土,对战争的哀怨;有的记叙了奴隶终年的劳动生活,还有的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与灾难,都是有感而发,真挚坦率,质朴流畅。
《国风·豳风》为先秦时代豳国
民歌,共7首:七月、鸱
鸮
、东山、破斧、伐柯、九罭
、狼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