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权力下的连环政变——读《盛世前夜》

作者: 晏然 | 来源:发表于2023-09-30 14:50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盛世前夜——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缠斗》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文史作家吴鹏的最新力作。本书由一个问题开始:为何唐朝在走向繁荣富强的开元盛世前,从武则天晚年到开元初年短短八年间,连续发生了神龙、景龙、唐隆、先天四次政变,更换武则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位皇帝?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历史的思考。

    吴鹏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唐朝走向开元盛世前的一段至暗历史。通过全方位展示四次政变的前因后果、力量对比、实施过程以及最终结果,探索四次政变的逻辑、查清宫廷斗争的真相,分析出从武则天神龙元年到唐玄宗开元元年,隐藏在高层政治动荡下的,“合同李武”和“清算武周”两条政治路线的缠斗,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的底层逻辑和终极规律:权力的一元是稳态,人性的多元是常态。

    一、两条政治路线的缘起

    嫡长子继承制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经过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虽不能说十全十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最高权力的和平交接。然而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登基为帝,改李唐为武周,一开始就存在继承人危机,并且伴随武周始终,社会继承制成了武周无法逾越的障碍。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成了唐朝廷的实际掌权者。武则天与高宗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子李弘猝死,次子李贤被逼自尽。武则天先后立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为皇帝,又废黜李显为庐陵王,幽禁房州;废黜李旦为相王,幽闭东宫。女皇的接班人选除了这两个被废黜的儿子,还有武家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不管是传位给李家儿子,还是武家侄子,武则天都面临过过世后宗庙中无法安置的尴尬处境。

    武则天在改唐为周的过程中,大肆屠杀李唐宗室。除了几个亲生儿女外,前三代的李姓皇室子弟几乎被屠戮殆尽。李显、李旦被幽禁。武则天的本意倾向于传位给武家侄子。尽管在血腥屠杀和恐怖政治下,官僚集团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考虑和对高祖、太宗、高宗三位皇帝的感念之情,还是反对立武氏子弟为太子。因此,武则天登基后迟迟未立太子,直到边患突起,威胁到中原的稳定,才不得不做出抉择。

    东北的契丹部落和西北的东突厥相继举兵造反。武则天任命武三思、武懿宗、武攸宜等为军事主帅讨伐契丹,希望以武氏子弟在战场上的胜利压制朝中亲李反武势力。岂料娘家人烂泥扶不上墙,武氏子弟接连惨败,颜面扫尽。契丹和东突厥看破女皇的窘境,相继打出“还我庐陵相王”、“将兵辅立”李氏子孙的政治口号,用来分化朝中势力,争取民心。东突厥收拾契丹后实力大增,复兴李唐的虚假政治口号给武周造成极大的威胁。武则天无奈之下启用心怀李唐的老臣狄仁杰,接庐陵王李显回京、复立为太子。东突厥被打退,传位李显也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

    武则天担心自己百年后武家势力遭到清算,荡然无存,通过明堂盟誓、李武两家缔结姻亲的方式,企图造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来保住武氏子弟的生命和荣华富贵。这便是“合同李武”路线的由来。而武则天改唐为周,屠戮李唐皇室,将武氏子弟置于位高权重之地,李唐复位后“清算武周”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合同李武”和“清算武周”两条政治路线的缠斗

    以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不会看不出来“合同李武”只是一厢情愿,但她已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勉力为之。从武则天晚年到开元初年连续四次政变的情况来看,女皇晚年的布置对武氏家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至少延缓了武氏集团的覆灭。

    由于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任由张氏兄弟扰乱朝政、张家族人胡作非为,损害了各方利益。张氏兄弟成为众矢之的,最终酿成神龙政变。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胁迫太子李显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即位为中宗后,张柬之等人意图清洗武氏势力。中宗李显忌惮张柬之等人以相权压迫皇权,且为了压制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竟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推出来掌权。安乐公主的公公武三思加入韦皇后阵营,反而对张柬之等五位政变功臣赶尽杀绝。

    中宗放任妻女韦皇后、安乐公主祸乱朝政,防范弟妹,不料祸起萧墙,与太子李重俊兵戎相见。李重俊非韦皇后嫡子,因此受到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子弟的打压欺辱。得知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自己的储君地位岌岌可危时,李重俊忍无可忍,发动景龙政变。景龙政变虽然除掉了武三思父子,但未把中宗列入打击目标,以失败告终。

    眼看着韦武合流,朝廷乌烟瘴气,李唐皇室无出头之日,相王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年轻的临淄郡王李隆基暗中积蓄力量,隐忍待发。中宗暴毙后,李隆基以父亲李旦的名义联合太平公主,依靠禁军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驸马武延秀。李隆基资历尚浅,威望不足,只得拥立父亲李旦二次登基,是为懿宗。懿宗父子清洗了宰相宗楚客等武系势力,为安定朝局,没有扩大打击面。武系残余势力投入太平公主门下(太平公主的驸马武攸暨属武氏一族),与太子李隆基分庭抗礼。

    吴鹏老师通过详尽的史实分析,指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姑侄斗法,实际是姑侄斗法掩盖下的睿宗、玄宗父子相杀。睿宗李旦在即位初期短暂地清算武周后,转为执行“合同李武”的政治路线。注重亲情的睿宗试图在妹妹和儿子之间寻求平衡,甚至以退位为太上皇作为让步,终究无法调和双方矛盾。睿宗倒向太平公主,筹谋废黜玄宗李隆基。玄宗绝地反击,发动先天政变,从父亲李旦手中夺取全部皇权,赐太平公主自尽。

    至此,政权归一,武周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三、权力的一元是稳态,人性的多元是常态

    从神龙、景龙、唐隆、先天四次政变中,均可看出权利多元化造成的不稳定甚至流血冲突。

    神龙政变缘于武则天放任张氏兄弟祸乱朝纲,引起各方势力不满。基于诛杀二张的共同目的,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联合了太子李显、武三思、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闺蜜组准备发动政变。但因政变目标不一致,五方势力在是否逼迫武则天提前退位一事上发生分歧,张柬之等人为了抢夺拥立之功,提前动手。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远远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这也注定了韦武合流后张柬之等人被清算的命运。

    景龙政变是太子李重俊为保储位对武三思、安乐公主、韦皇后发动的进攻。皇权、后权、外戚逼得东宫走投无路,奋起反击。虽未造成既定目标,却也诛杀了武三思父子。

    唐隆政变是被压迫已久的李唐皇族对韦武势力的复盘。这次政变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隆基强悍的个人能力。由于根基未成个人威望不够,李隆基不得已拥立父亲李旦为帝,也为后续的先天政变埋下伏笔。

    先天政变是睿宗李旦、太平公主、玄宗李隆基三方矛盾无可调和的产物。睿宗从利用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互相牵制形成平衡,到倒向太平公主一同对付玄宗,最高权力在二元、三元之间流转,最后以政变的方式归一,充分说明了“政治就是流血冲突”。

    盛世前夕的连番狂风骤雨,将人性的多元展示得淋漓尽致。

    女皇武则天一度权倾天下,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中宗李显放纵妻女为所欲为,刚闭眼妻女就遭遇杀身之祸。睿宗李旦难得重视亲情,仅存的人情味在政治倾轧中消失殆尽。太平公主平安度过前三次政变,一朝得势猛抬头,落得个香消玉殒。

    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朝臣们争相上演各幕荒唐无耻,完美诠释什么叫“人不要脸天下无敌”。越是暗黑时刻,越发见证人性之恶。

    可无论在如何紧张的局势中,总有人坚持心中道义,谱写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几次政变中闪亮登场的人物,结束了阶段使命后匆匆离场。权倾一时的人指不定哪天就身死名败;抱着“富贵险中求”的人,多半惨淡收场;逢其所欲谄媚事主者得一时富贵,何曾心安;忠臣直士不见容于君主,着实可叹。在时代的洪流中,鲜有人能独善其身。

    结束这乱局的最终胜利者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可惜有始无终,在安史之乱中被自家儿子夺了皇位。步父亲后尘,失去权势、失去自由,在深宫中黯然离世。正如吴鹏老师在结语中所言:无人笑到最后。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各色人物都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留给后人无限感慨、无限遐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元权力下的连环政变——读《盛世前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sd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