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读者的留言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家孩子今年四岁了,别人家孩子都能看出有"暖男"的气质,偏偏我们家被说暖了,连基本的对父母的心疼都没有。
我们买回来好吃的,他总是抢过来就吃。就在昨天,爸爸问他:"你可以给爸爸吃一口吗?"结果孩子竟然说:"你等等,我还没有吃够呢"。
出去玩儿也是一样,凡是他喜欢的就只能他一个人玩儿,哪怕他不玩儿了,也得放在自己身边,谁都不能碰。孩子这样的行为弄得我们都没法带他去淘气堡了,因为每次去,他都会和其他小朋友吵起来。
我们家孩子怎么就这么自私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家里有好吃的,孩子只顾着自己吃,却从来不会拿给父母;玩玩具的时候,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得自己拿着,其他的小朋友谁也不许碰。
很多父母都反映过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自私呢?我们付出了全部给孩子,孩子怎么连一点儿吃的都不舍得给父母?小的时候就这样,长大了还怎么孩子养我们老呢?
关于自私,很多父母都很担心,毕竟这不仅仅是行为问题,还涉及到品德问题。通俗地讲,自私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它的存在会损害他人正当权益,同时也会损伤个体的社会关系。
但是,儿童的自私行为与成年人的自私行为不同,儿童的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意愿,更多的是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面对孩子的自私行为,父母不必要过于担心,首先应该充分地进行了解,之后我们再采取方法应对。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那么自私呢?
首先,孩子之所以自私,是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每当看到孩子不让别人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吃东西只想着自己的时候,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呢?他怎么就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在意其他人呢?父母不要觉得疑惑,你的感受完全是正确的。因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就是不会理解别人的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这种表现叫做"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是指孩子完全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对于成年人来说,自私行为很难被接受,它的存在会严重个体的社交行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ec0be5184c652e5f.png)
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半左右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期,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开始懂得自我保护,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成年人会觉得这些都是自私行为,但是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更愿意将其界定为一种本能。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将幼儿的自私行为用自我中心一词来解释,以此将其与成人的自私行为进行区别。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被称之为前运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就会比较严重。
但是,这个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经历过了自我中心,孩子才会逐渐了解,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不一样,从而逐渐学会接受和妥协,也就是做到"去中心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5577769c664cf16b.png)
其次,孩子的自私行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过,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们渐渐脱离了自我中心的阶段,开始懂得自己与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如果孩子还是有自私行为,那么父母就不得不考虑一下,是不是家庭环境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曾经新闻报道过,一名出国留学生为了一盘番茄炒蛋,凌晨四点给父母打电话,让父母帮他录制做菜的视频;还有因为母亲拿不出来钱,在机场捅母亲就9刀的留学生。
这些孩子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但是他们却不去想父母为他们做过什么,付出了什么。这些行为真的就是自私行为。但是,家庭环境却脱不了干系。
很多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碰了"。父母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都毫无保留地送给孩子,但是却没有让孩子去了解,父母付出的过程有多艰辛。时间久了,孩子就觉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变得麻木,他自然也就不会去关注父母,不懂得感恩。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64358d253271f19c.png)
第三,孩子的自私行为受成年人的"榜样"影响。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很多的自私行为都是从身边人那里学习而来的。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尤其是对于模仿能力超强的幼儿来说,班杜拉说:儿童总是"睁大眼睛和撑起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或 无意的反应,其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4d033a35c90d59ce.png)
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波比娃娃实验。实验者让孩子观察成年人对波比娃娃进行攻击行为,结果显示,孩子会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模式。不仅仅是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自私行为是通过模仿成年人而来的,尤其是父母。
比如,父母在对待爷爷奶奶的时候,也不会把好吃的留给老人,那么孩子自然也就不会惦记着父母;又或者,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只是关注自己的感受,从来不考虑别人,那么孩子也会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当我们埋怨自私的时候,一定要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我们是不是也表现出了自私行为,让自己成为了孩子的"反面教材"。
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自私行为呢?
前段时间,一个姑娘上了热搜。原因是她在一个淘宝店里买了18件衣服,结果五一小长假过后,忽然告诉店主自己不喜欢,要求全部退货。店主觉得很纳闷,想和这个姑娘沟通一下,添加微信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姑娘穿着自己家的衣服玩儿了好几天,穿过的衣服竟然拿回来退货。
店主和姑娘理论,结果姑娘理直气壮,店主没有办法发了朋友圈,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c8e288bb92bc77fa.png)
小姑娘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一点就是自私,她只在乎自己是不是开心,只想免费穿几天衣服,但是却没有想过卖家辛苦进货、卖货,这中间付出了多少辛苦。她也没有想过,就算是这些衣服再一次被卖了出去,买到旧衣服的人会作何感想。
不过,当一个成年人成为一个自私的人的时候,想要改变他并不容易。好在小孩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就算孩子一开始的行为有失偏颇,但是,只要父母好好地引导,孩子行为还是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点,父母应该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自私行为。
孩子不愿意分享,又或者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他人,这样的表现究竟能不能定义成为自私,需要父母们去思考和认定。
如果孩子是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那么孩子的自私行为,其实就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那么父母就不必要过分担心,自私只是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一种特殊表现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5682161c1656c084.png)
若是在这个时候,父母总是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这样的标签,那么就会对孩子的自尊心有所损伤,明明不是自私,最终也变成了自私的人。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当他已经可以考虑别人的感受的时候,如果孩子还是只关心自己,那么父母就要有所警惕了。
第二点,父母可以通过强化,鼓励孩子进行分享。
父母时刻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予孩子什么,这样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分享和礼让,他们会将自己得到的一切都看成是理所应当。
所以,想要让孩子不自私,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进行分享。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皮格玛利翁效应,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来的,意思是说,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3ef90cd0d73aff9a.png)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分享行为的时候,父母最好马上就给予强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行为就会长久地保持下来。这种奖励不一定非得是物质奖励,口头表扬或者是一个拥抱都是可以的。父母在发现孩子的分享行为之后,及时地进行表示。有研究表明,强化行为越是及时,效果就越好。
但是,有一点父母要注意,奖励也好、鼓励也罢,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分享的过程,而绝不仅仅是结果。有些父母会在孩子分享玩具之后,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儿。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仅仅去关注结果。
但是,实际上,孩子能得到表扬,是因为分享的过程。所以,父母在称赞孩子的时候,最好根据事实,描述过程,让孩子明白自己被表扬是以为分享行为,这样才会激发孩子更多的分享行为。而且,孩子也会理解,自己给予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回馈"。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点,父母还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产生合作行为。
父母的引导对于孩子而言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说教,一方面孩子也许不能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孩子可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更加抗拒与别人进行分享或是合作。
所以,父母想要引导孩子,就要按照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参加游戏、角色扮演、阅读绘本等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分享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让孩子尽情地体会分享带来的乐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c0494dd6046734d2.png)
对于自私心理比较严重的孩子,父母还可以使用"自然后果法"来教育孩子。也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自私行为带来的坏处,比如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儿,又或者他喜欢的玩具自己也得不到等等。在这个时候,父母再去抓住这个时机,因势利导,从而帮助孩子纠正自私行为,学会分享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袁砺石.试论自私的实质和特点[J].广东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1993,(01):39.
【2】张永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冯夏婷.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家长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72304/86020b6cc8ce441a.png)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头条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