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核心原则很简单,只是一个问题:
「这个物品让你心动吗?」
最近小暖也在分享"家的样子,你的样子",今天生命教练群马桶老师也在分享"整理"。
心动不如行动。
其实很早就已经在做断舍离,只是离自己想要的、期待的状态差得很远。
怦然心动的物品很少,几乎没有。
当我们看着满满的衣柜,却没有一件怦然心动的物品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如何?如果按照"怦然心动"的原则那岂不是没有衣服可穿了?
为什么衣服很多却没有一件令自己心动的呢?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肯定是心❤,心不敏锐了,甚至是蒙上了一层灰尘,很难感知物品的好。
如何培养感知力?
打开心扉,将内心的垃圾清空,给心留出空间。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也是在培养同理心,只有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根源还在自己。
感恩心,感恩身边的人、事、物,再微小的,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心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拍脑门说变就变的,那是大脑意识的层面,心灵的改变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
知道做不到虽然很痛苦,但至少我们知道痛苦是改变的开始,方向是对的,感受痛苦本身就是在感知生活,就是在培养感知力。
衣服很多,为什么还要买买买?
相信买的那一刻肯定有点小心动,或者是觉得自己需要;或者是受促销、打折,物品短缺的各种诱惑;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总之是我们拥有了很多很多,感觉上却觉得还不够。
办法之一就是区分想要和需要。
想要是主观上的感受,也是一种期待,甚至是高期待。期待我拥有这件衣服会有什么什么样的感觉,穿上会带来什么什么样的效果,基本上都是大脑想象的画面,殊不知我们的大脑最容易欺骗我们,当我们买回来自认为感觉会很好的"衣服",当我们穿到身上或者走出去,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就出现了一个词"喜新厌旧"。
又去寻找,渴望下一件"衣服"来满足我们的期待。
哪里出现了问题?期待和渴望这是我们一直停不下来的根源。
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客观的,是必须的,想明白其实我们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多。
不知道从几何时,我很少在淘宝大把的淘衣服了,双十一,双十二再也无法勾起我的欲望,曾经某原创品牌满减活动,为了凑足数额,羽绒服,大衣,毛衣整了一堆,看着很满足,但那种满足感消失的太快了,很多衣服标签都没摘下来过。
衣柜被整理了一次又一次,有些物品一直挂在那里不舍得放弃,也是一种真实的需要。每个物品都有她的故事,她的存在就是价值。
今年买衣服的时候真的挺少,有时候还觉得会不会亏待自己,毕竟容颜易老,处于C位的就那么几件。
罢了,没感觉到不舒服就好。
今年老早就想买件羽绒服,在ONLY家选了一件灰色的,很暖和。越穿越喜欢,我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因为我的心在慢慢的打开,更容易感受到物品的好,每件物品都是有灵性的。
当心不再被外物所干扰,更容易看清楚真正的需要。无需过多,一两件就好。
这个问题问的相当的好,马桶老师的回答是要学习课题分离,那如何做到课题分离呢?
断舍离断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有关系。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声明断除让自己感觉不好的关系,也有些人有想断断不掉的苦恼,比如图片中的伙伴。
我理解的课题分离就是分清楚是你的需要还是他人的需要。
是不是我们自己还需要这段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缺失?
如果是的话也允许自己慢慢的成长和修复,毕竟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放轻最后放下。
但就像伙伴说的明明知道对方已经不在意你了,内心还是放不下,那怎么办?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接纳、允许,痛苦的感觉也是一种价值,也是在培养感知力。
但要认清的是,这只是我们自己的需要,痛苦也是自己给的,和他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有受害者心理,这只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这就是所谓的课题分离吧。
成长的路,真的是太有趣了。
放轻松,臣服下来。
有朋友一直在讲臣服,目前真心做不到,但却是绕不过去的课题。
一直走在追求幸福、富足、丰盛的路上,但其实我们已经本自具足,但头脑不相信,心❤也感受不到,所以不断的、用外在的目标来证明,房子、车子、票子来说服我们有多么的富有。
这也是当下最真实的状态,我们也要足够接纳自己,品尝到了痛苦也好,磨难也罢,都是经历,不经历风雨怎么知道彩虹的珍贵?
所以臣服,接纳目前的无能为力,用心❤的生活就好,无论好的坏的都是一种经历。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