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这本书讲了整理的两个方面。即,有形物品的整理、无形思维的整理。
先学习有形物品整理,再深入到无形思维的整理。由易至难,逐渐改变。
背景分析: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物资匮乏,大部分家庭朴素简单,不需要太多整理;
同期的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生活丰富。整理类文化开始在日本大行其道。
如今,中国类似当年的日本,进入消费时代,过量的物成为生活的负担 ——
在混乱的环境下生活,会浪费宝贵的内在能量。于是中国人精力不足成了常态,内心浮躁却难以平静,人际关系也乱糟糟的,心灵透支,十分疲惫,每天忙得团团转,其实只是原地打转;
而日本家庭,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早没有了当年的豪气,购物也变得理性和谨慎,人们更愿意把钱消费在旅行和体验上。
整理的原因:
需要整理的理由有很多,总结为“1大3小”。
你觉得下列哪一点最重要?
A. 时间
B. 空间
C. 物质
D. 能量
答案:能量是核心。
当一个人家里房子小、物品多、时间稀缺时,比如身居中国的“北上深”地区,因为生活节奏快,内心就更容易焦虑、躁动,内在能量低。这时候,如果再忽视整理,就很容易影响整个家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和下一代的教育。
能量分为个人内在能量和环境能量。
当一个人自身强大时,环境对他的影响就会很小。
但是当一个人自身能量弱,再加上环境混乱,就很容易头脑不清醒。
整理三阶段思维模型
整理改变的绝不只是有形物品的收纳陈列,而是通过整理物品触及心灵,改变整个人生。
整理三阶段,与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如出一辙。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就像我们通常以为整理不过是收拾屋子这样简单的行为。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一切皆有可能,原来人的一生中所有无形的事物都可以被整理。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当有一天,你能够通过保持日常的整理效果,推动无形人生的整理时,整理就已经“入驻”,成为你的思维方式和日常惯性了。
下面我们把每个阶段,拆解分析
第一阶段 整理有形物品,实现轻盈生活
第二阶段 整理无形之物,实现自在人生
当一个人的身外之物清晰可见时,他才可能拥有清醒的头脑、准确的判断、及时的行动。
当把有形物品日渐整理到有序时,会发现自己已经在沿用整理的思维,同步梳理起无形信息,为人生做规划了。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混乱体现在哪里,就要去哪里探索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方案。
当你梳理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按优先级制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完成阶段性职业规划,梳理手头的财务状况,放下心灵堆积的垃圾,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时,你会突破原本的思维模式并改变视角,俯瞰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整理不仅是一项软技能,更是一种能够陪伴终身的思维方式,是根据我们当下的价值观,对身边有形、无形的资源进行排列、组合、再分配的过程。
第三阶段 追求生活的本质,关注当下,实现人生平衡
本质上,整理和茶道、插花、瑜伽等任何一种有形的行为并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用一种日常中可以做到的修行方式,从有形的行为中悟“道”,寻找生活的方向,为生活赋予意义,最终回归到生活的本质。
在你精力透支的时候,要学会及时停下来从多个维度整理自我,为自己找回平衡感。
整理是让我们停下来、学会“知止”的艺术。
它不仅是动作或行为,更是一种面对万事万物的思考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