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我于朦胧中苏醒,窗外雨声滴答,似天籁之音轻敲心弦。原定于今日探访龙门石窟的脚步,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细雨打乱,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淡淡的惆怅。然而,雨势渐收,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特有的清新与湿润。用过早膳,我们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龙门石窟的征途。
中土的佛教文化,源于遥远的古印度,历经千年沧桑,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甘肃武威,作为佛教东传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佛教文化的繁荣与交融。北魏征服凉州后,无数工匠与僧侣东迁,将佛教艺术带到了大同,云冈石窟便是他们心血的结晶。而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政策,佛教文化亦随之深入洛阳,龙门石窟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三者如同一脉相承的明珠,共同构筑了中华佛教艺术的辉煌殿堂。
我们抵达停车场,未乘旅行车,而是选择随着人流缓缓前行。宽阔的伊河在两岸青山间蜿蜒流淌,青山如黛,河水如练,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人流与河流相向而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
随着人流的涌动,我们终于来到了龙门之前。只见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龙门”二字,苍劲有力,宛如龙飞凤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跨越这道龙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世界。
我们继续前行,左侧伊水波光粼粼,右侧石窟依山傍水,景色美不胜收。龙门石窟背倚巍峨的大山,面朝浩渺的伊河,气势磅礴。西山的窟龛及造像年代较早,数量众多,分布密集,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崖之上。这些石窟和造像从北魏开始,历经数个朝代,一直延续到唐代武周时期,见证了佛教文化的兴衰与变迁。
龙门石窟的山崖由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构成,石质坚硬如铁,结构紧密如丝,为艺术造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其他砂岩石相比,这里的石质更易于保存,使得千年前的艺术瑰宝得以留存至今,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整个龙门石窟南北长达一公里有余,现存窟龛两千三百四十五个,题记和碑刻两千六百八十余品,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余尊。佛像大小不一,有的高达十余米,有的仅有几厘米,但无一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在这些雕像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随着人群缓缓前行,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着这些佛像。它们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仿佛能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好。这种大气、沉稳和感染力正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魅力所在。它不需要强制或武力来推广,只需要通过这些雕像、图画和文字来熏陶感染每一个人,点燃人们心中的善念和真情。
联想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家乡的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依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在太行山上凿出了红旗渠。这一壮举与龙门石窟一样,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美的对话与交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精神文明之源远流长。
“石窟千年犹自在,人事几度到来归。”站在香山小径上,我轻声诵读着香山居士的诗句,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历史的长河中,龙门石窟与红旗渠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们的故事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而我们这些后来者,更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