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孩子之间有问题的时候,有三个原则特别重要 。
1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父母搞清了孩子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后,千万不要试图把孩子拉到自己的价值观的层面上。这是因为,首先你的价值观未必就是对的,其次,强加的效果一定会很糟糕
不评判的谈话是高难度的谈话我在跟同事陌生人谈话的时候,尽量做到不评判,倾听,多了解,而我跟我老婆说话的时候,经常就会评判,我忍不住就会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为什么不试试那样做 ……”
当秦盼加入进去的时候,对方的反弹情绪立刻就起来了,结果会变成争执,我们应该对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心。去了解他,让他用“因为……所以……之前……之后……”这些词来讲述整件事情,分享他内心的感受,会更利于增强亲子关系 。
2要让孩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永远有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孩子放手,让他去学会解决问题,他才能够很快的学会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樊登读书的会长中有一位很棒的爸爸,她的女儿今年14岁,一个人背着包去美国留学,走之前,小姑娘告诉爸妈,不用送,她自己去就行了,她为长期的留学准备好大包小包就上路了,飞了27个小时 。
到了美国以后,美国当地不允许15岁以下的孩子单独旅行,他没有相关的证明。起初遇到了麻烦,小姑娘开始和美国人沟通。说自己独自来美国是为了留学,希望自己能锻炼一下,所以说服父母,独自出发。
结果,他不但被放心航空公司的机长,还邀请小姑娘参观驾驶舱。大家一起拍照留念,美国人对待单独上路的孩子特别友好。现在小姑娘在美国已经好好的开始读书了 。
他的自立能力如此之强,在和他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他的爸妈经常把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孩子,孩子身上有特别多的责任感。他们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毫不吝啬的肯定和表扬,那种认同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夫妻之间的互动也如此。妻子在讲到丈夫的时候,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丈夫的崇拜和喜爱。家庭成员间的互动非常健康 。
3思考的过程是重点,而不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才是重点
很多父母不愿意尝试让孩子自主的解决问题,原因是怕做错了造成伤害的最别人要知道。不必担心每一件事,因为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孩子人生的结果,让孩子的人生收获什么,他有没有得到成长 。所以关注点不应是每一件事解决之后的具体结果,而是教会孩子解决事情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其实并不复杂,但是你会发现,难点在于让父母学会抽出身来,父母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主角,而是让孩子成为主角
我在生活中见过很多人都已经工作很多年了,到现在还是每天跟父母不停的吵架,因为父母不停地干涉他的生活,他的人生几乎都是被父母包办的,当孩子丧失了自己对人生的主宰权。也不认为自己对人生有掌控力或者责任感 时,他就会变得特别被动,任何一份工作都不会做的特别出色。
很熟悉的场景,无论何时父母似乎都想包办孩子的一切,想让孩子顺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前进,但同时又在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不让父母操心。我总觉得中国的父母就是一个矛盾体的父母。例如我总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老师,我家孩子今天没有让我进寝室,我没有帮她套被罩,我担心她不会弄,我想晚自习放学后去帮帮她······还有的家长这样说:“老师,我家某某今天的蚊帐没有撑好,他不让我帮他弄,说他会自己弄,可是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弄,我想去帮他”。其实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我都想问一下家长:你打算管你家孩子到什么时候?一直不放手么。
天气变冷,我会统计需要家长送衣服的同学,把名单发到群里,家长看到后就会主动把衣服送过来。我的理解是:只要孩子没有让送衣服,就代表他不需要,因为作为十几岁的孩子,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冷暖。再者也不存在不好意思的情况,因为我是让课代表统计的人数。可是有些家长还是会不断的问我:我家某某要不要送,老师你问问。我的回答是孩子不需要,家长才会彻底安心。我能理解家长的心里,但我不认同,因为孩子自己是知道冷暖的。
放不开手的风筝飞不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需要让孩子自己解决了,而不是替他们解决,能力永远是锻炼出来的,心里承受能力也是,别人不能说孩子的一句不是,否则就生气,要死要活,以后怎么跟人接触。很多时候试着放手,孩子表现的未必差。
希望我们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后,开始慢慢的改变,让孩子自己去做主,让孩子自己来学会解决问题。我们给他更多的提问,给他更多的支持,帮助他学会各种各样的词语,帮助他体会各种各样的情感。利用树立的各种小游戏来改变家庭,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改变,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
网友评论